当前位置: 首页 >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三国吴简     1996年7月至11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城市基础建设,对市中心五一广场走马楼西侧的"平和堂大厦"建设区域内的古井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历代古井50余口。在其中编号为J22号袋状园井里,出土了一大批三国时期的吴纪年简牍,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签牌等,大约10万片左右,是本世纪继殷墟甲骨文、西北边塞汉晋木简、敦煌石室文书以及清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发现以来我国文献资料方面的又一次世纪性发现。目前简牍所见年号大多为三国孙吴年号,包括孙权的黄武、黄龙、嘉禾等,也有东汉晚期的建安年号。 

    东汉末期,三国鼎立,荆州成为孙权、刘备争战要地。荆州辖8郡,在今湖南境内有武陵、长沙、桂阳、零陵4郡。长沙郡治临湘,临湘县治在今长沙城区。刘备曾一度占领湖南境内4郡,公元215年,孙权遣吕蒙袭击长沙、桂阳二郡,迫使刘备议和,以湘江为界,武陵、零陵二郡仍属刘备。公元219年,孙权撕毁吴蜀协议,遣吕蒙袭取了江陵,孙权又遣将擒杀了关羽及子平,荆州遂为孙权所据有,从此,湖南境内4郡均归属孙吴。孙吴统治湖南60年,境内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走马楼简牍的内容相当丰富,从现已释读的部分来看,这批简牍主要是长

三国吴简

沙郡与临湘侯国(县)的地方文书档案,大致可分为嘉禾吏民田家莂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签牌、缴纳各种赋税与出入仓库(关邸阁)的簿籍等种类。已经整理出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一卷《嘉禾吏民田家莂》,是记录嘉禾四、五两年临湘一带乡里(丘)吏民佃租田地顷亩数、旱熟亩数以及向仓库官吏缴纳的米、钱、布等租税由田户曹吏核校后制作的总券书。司法文书记载了一些有关经济案例的审理、申诉、复核的情况与结果。黄簿,即黄籍,主要记录长沙郡所属的家庭住所、户主姓名、爵位、年龄及家庭人口情况,户籍简数以千计。从缴纳各种赋税与出入仓库(关邸阁)的簿籍看,当时赋税主要征收钱、米、布、豆、皮等。钱有税钱、口算钱、僦钱、寿钱、酒租钱、枪钱、市租钱、杂钱等;米有租米、税米等;布有调布、税布、赐布等;豆有豆租大豆;皮有调虎皮、调麂皮、调羊皮、调水牛皮等。走马楼简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是公元三世纪上半叶三国孙吴政权长沙郡的一批极为珍贵的档案资料,很可能是临湘侯的或更高级别行政机关的官府档案。

    由于战争频仍,三国时期文献史料传世甚少,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志、表,后来虽有人为之拾遗补阙,亦难称完备。究其原因,还是史料不足所致。走马楼简牍的发现,它不仅填补了我国简牍出土的一个空白,而且还以其丰富的内容为我们了解三国孙吴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等许多方面,尤其对深入研究当时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典章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都提供了新的历史信息;对总体研究中国中古社会历史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走马楼简牍的字体介于隶、楷、行之间,还有一些很漂亮的草书。这样大量的简牍文字对于研究汉字隶、楷、行、草的演变过程,无疑是非常可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亦将占有重要地位。 

    走马楼出土的吴简原件均收藏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一起,在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教授和吴荣曾教授等指导下,开展了简牍整理工作,将陆继分卷出版。1999年10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卷《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 

   (参考引用文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的"序"(张文彬)和"前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整理组) 文物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胡平生 宋少华《新发现的长沙走马楼简牍的重大意义》载《光明日报》 1997年1月14日)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