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

 


 

    1972年3月至1974年1月,考古工作者对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

    二号汉墓中出土了三枚印章:一枚玉质私印,刻着篆体阴文"利苍",两枚是明器(也叫冥器,是为随葬而专门制作的器物)官印,分别刻篆体阴文"軑侯之印"和"长沙丞相"。证明墓主是死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的第一代軑侯、长沙诸侯国丞相利苍。利苍受封为"軑侯",是朝廷赏赐给功臣勋族的爵级,即身阶等级。按汉朝的封爵制度,封给列侯的食县,改称为国。一般来说,封邑在什么地方,就叫什么侯,利苍封邑在軑县(据历史学家推定在今河南光山县和罗山县之间)所以叫軑侯。西汉所置各王国,除诸王世代承袭外,另设丞相(或太傅,高祖初年又沿用"柱国"),由中央直接委任,掌握封国的实权,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际上是各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沙国也如此,而且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多封侯,爵位较高。利苍是长沙国第三代王吴回和第四代王吴右的丞相。长沙国的辖统范围,据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的诏书载,包括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但当时,豫章郡实属英布的淮南国,后三郡为南越王赵佗所割据,实际上只得原长沙郡之地,"波汉之阳,亘九疑,为长沙"(《汉书·诸侯王表序》),即北濒汉水,南抵九疑山,大体包括今湖南大部分,以及相邻的湖北、江西和两广的小部分地区。一号汉墓墓主是利苍夫妇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的兄弟。

古地图    在三号汉墓出土的古籍中,有三幅画在绢上的地图。第一幅是《城邑和园寝图》,所绘为軑侯家族墓地和当年的临湘(今长沙)城。第二幅是《地形图》,为汉初长沙国南部即潇水流域一带,以及当时为南越王赵佗占据的五岭以南地区。复原后的《地形图》是一幅长宽各96厘米的正方形地图,图面所包括的范围,大致为东经111度至112度30分,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相当于现在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起新田、全州一线,南面直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按照通常以主区命名地图的原则,这幅地图可以叫做《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深水(今潇水)流域地图》。图中已经用了统一的图例来表示居民地、道路、河流、山脉,图上主区画得非常准确,经勘对推算,其比例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关于长沙国的南部境界,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长期以来就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地形图》的发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再参照历史文献记载和地下考古发现就可推知西汉初期长沙国的现状和历史沿革。第三幅是《驻军图》,复原后长98厘米、宽78厘米,用黑、红、田青三色绘制的军事地图。军事地图通常有进攻和防御(包括守

古地图

备)之分。这幅地图上只标示长沙自己方面的部队,而没有标示赵佗的军队和军事内容,说明它是重在防守的军事地图。西汉王朝长期面临"北有胡(指匈奴),南有越"的威胁。所谓"越",即指割据长沙国所属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的赵佗南越国,西汉王朝虽对赵佗采取绥抚政策,封赵佗为南越王,承认其独立状态。但仍然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战争,长沙国南部成为西汉王朝重点军事防御地区。《驻军图》主区位于大深水流域,即今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沱江流域一带。指挥部设立在整个防区的中央,据有关专家勘测,初步确定在江华瑶族自治县麻江口镇以北五里的地方,一处三角形古代遗址与地图上所绘指挥所周围的地理环境相吻合。根据《地形图》和《驻军图》以及出土的众多兵器分析,三号汉墓墓主应是长沙国南部防区的司令官。《驻军图》对于了解当时长沙国南部边境的军事部署,长沙国与南越的关系,以及研究西汉初期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地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实用彩色地图,在我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原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参考引用文献:何介钧 张维明编写《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2年;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湖南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