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屈 赋

 


 

    屈赋,即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后来统称为楚辞。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作品,是一种新的创造。其特点,有如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学》所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差、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宋文鉴》卷九十二)

    屈原究竟有多少作品,聚讼纷纭。西汉刘向曾负责整理宫廷藏书,将屈原作品及汉代"缵述其词"的作品辑为一集,分成十六卷,惜久已亡佚。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加上他自己的作品《九思》,共为十七卷,成《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在《楚辞章句》中,收屈原作品25篇,有《离骚经》,《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君》,《渔父》。后世研究《楚辞》的著作汗牛充栋,也有把《九辩》、《招魂》、《大招》视为屈原作品的。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楚怀王,做过司徒、三闾大夫。"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宵小的谗言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满腔悲愤,郁郁寡欢。其后楚国的首都郢亦为秦所破,国是日非,联齐抗秦的主张更无实现的可能,无力挽救楚国的衰颓之势,在莫可奈何的心情驱使下,"于是怀石遂投汩罗江以死"。屈原的生卒年,众说杂陈,各持己见,《辞海》(1999年版)基本上取郭沫若说,约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生,约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自沉以明志。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怀王宠姬),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长子顷襄王立,仍不引以为戒,重蹈复辙,笃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逐屈原于汉北山野。后由鄂东武昌陆行,过咸宁、蒲圻,到达洞庭湖边的岳州,开始了10余年浪迹沅湘流域的流放生涯,最后客死汩罗,湖湘成了屈原的第二故乡。在湖湘期间,或舟行容与,行吟泽畔;或徒步踯躅,放歌山林。但他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屈学专家各有各的说法,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已经成了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千古悬案。笔者于屈学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也不揣冒昧,在综合分析众家说法和湖湘地区纪念屈原遗址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对屈原在沅湘流域的行踪作一番主观推断。屈原在湖湘时,有两次远游。第一次是刚进入岳州,弃车登舟,经过浩浩荡荡的洞庭湖到沅江,溯沅江而上,经龙阳(今汉寿)、武陵(今常德)、桃源、沅陵、泸溪、辰溪、到达溆浦。"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在溆浦呆了一段时间后,顺沅江而下折返武陵,出沅水,经澧浦,走澧水、涔水泛虎渡河,到涔阳(今湖北公安县属地),与江陵郢都隔江相望。有可能是想楚王回心转意招他回郢都,他被流放已经九年有奇了啊!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又南返澧水,经安乡入洞庭,过岳州而沿湘江到汩罗江,定居在汩罗江北岸南阳里(今汩罗市西北七华里处)。或许几年后,作第二次远足。溯湘江南下,经长沙、湘潭,或乘车、或舟楫,登衡山南岳,谒炎帝陵,上九疑山,拜舜皇庙。从宁远西行,过道州(今道县),行潇水,至永州,经邵阳、新化、顺资水而下益阳,再回到洞庭湖,移居汩罗江北岸玉笥山下。

    屈原辗转三湘四水10余年,沿途考察民情风俗,结合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悲惨命运,写下了大量鸿篇巨章。《屈赋》中的大多数作品的写作地点或完成地点都在沅湘流域。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也大都是书湖湘语,作湖湘声,纪湖湘地,名湖湘物。《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合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自述身世,吐悲愤之情,抒悲壮之志、奇幻之思,成为千古绝唱,"名垂罔极"。此作即使不是写作于湖湘,也是在湖湘润笔完成的。《九歌》源于湖湘地区祀神歌舞,是由屈原修饰润色的优美篇章。王逸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见俗人祭祀,歌舞之乐……因为作《九歌》之曲。"因此,《九歌》以及《离骚》等篇中的民俗与神话,我们可以视为战国时期湖湘地区的民俗与神话。其中,有相当成分至今仍在湖南各民族中流传着。《渔父》写作于龙阳。《明一统志》:"龙阳县西十五里,自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楚辞》屈原行吟泽畔,遇渔父歌沧浪,即此。"《清一统志》注引《太平寰宇记》:"沧浪二水合流,乃渔父濯缨之处。"清乾隆《襄阳府志》:"康熙中,知州王民皞修《太和山志》,谓……渔父所歌,在湖南龙阳。"清《常德府志》、《龙阳县志》都有记载。饶宗颐也说:"予谓据《渔父》文中'宁赴湘流',可为原行迹在江南之证。"(饶宗颐:《楚辞地理考》卷上《沧浪之水》)在战国中晚期,由于某些失意政治家和具有出世思想的楚人的南下,将庄周消极出世思想、学说传入湖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湖南形成了一个隐士阶层。屈原遇到的渔父,即是这个阶层的代表。渔父避世隐身,顺应自然,垂钓泛舟,欣然自乐,对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哲学态度不以为然,认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易。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对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九章》章自为篇,篇自为义,"屈原即放,思君念国,随时感触,则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是于一时之言也。"(朱熹《楚辞集注》)《九歌》中《涉江》一篇作于溆浦,那里乃蛮、濮之地,荒凉偏僻,修林茂竹,虎啸猿鸣,时令在"霰雪纷其垠"之际,诗人"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以终穷。"《哀郢》一篇,当写于《涉江》之后,作于今湖北公安,与前述行踪吻合。此说乃笔者独家之言,或为虚妄,亦或独辟蹊径,另成一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今湖北公安也属"南郢之邑",似可划归沅湘流域之属。屈原从澧水出口,转涔水入虎渡河(今名),至了涔阳。"令沅湘之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夫洞庭。……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湘君》)胡渭《禹贡锥指》:《九歌》涔阳,公安县东南有涔阳镇,即其地。《元丰九域志》:公安县五乡,涔阳、孱陵二镇。《湖北通志》:涔阳镇在县南,以在涔阳之阳,故名。《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六:公安县有涔港,在县西六十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安县治所有时在今公安县城斗湖堤(古孱陵镇),有时又在今公安南平镇或祝家岗,因此说法各异,说东说西,不一致耳,乃历史使然。分析公安县域形胜,涔阳应为今之公安县港关,距县治孱陵(今斗湖堤镇)西南六十里,位于古涔水南北分流入湖入江之处。涔阳与楚国郢都近在咫尺,"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诗人登上涔阳的大堤,向江北远望,对面就是"何日夜而忘之"的郢都,离故都很近很近了,"聊以舒吾忧心"。已经到了长江边上,多么想回到一江之隔的江陵去啊,但没有楚王召回的命令,长江与夏水就不能过去,有国难投,有家难回,回郢都的路为什么这样远啊?!诗人无可奈何,又只好南返洞庭。《天问》作于益阳。《清统一志》(卷三五六):"凤凰山,在益阳县西南六十五里桃花江内,峰峦突兀,岩壑幽邃,有古石鼓数座。莫知所有,传为屈原作《天问》处"。《古今图书集成》亦载,"凤凰庙在益阳县治南六十里弄溪之滨,世传屈原作《天问》处。庙祀原与妻洎其子,俗称为凤凰神。"清同治《益阳县志》也有载。虽系民间传说,但独独提出《天问》,似可认为《天问》在益阳之作。《天问》即问天,首先由天地开辟神话引出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大胆质疑,对社会诸多不平大胆诘难。天地开辟的神话反映,也是湖湘地区的原始神话体系。《悲回风》、《惜往日》、《怀沙》都是屈原在汩罗决意自沉以后所作,语多消沉绝望,但又表示将从容地面对死亡,"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既已决计殉国,思想感情最为丰富、复杂,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怀念,痛惜已一去不复返的郢都,眷恋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光辉的政治生涯。还有《远游》、《卜层》诸篇,也有学者认为作于湖湘,似依据不足,暂且存之。

    屈原怀石沉江之后,湖湘人民深切地怀念他,2000多年来延续不断。三湘四水,到处都建有抱屈亭、三闾大夫祠、三闾大夫庙等祭祀、纪念性建筑物。仅汩罗江两岸,就建有招屈亭、屈原塔、三闾祠、名贤阁、独醒亭、骚坛、濯缨桥、三闾故宅、屈潭(屈原投江处)、晒尸墩(屈原死后,尸体被打捞上来之处)、寿星台,每年正月二十一,为纪念屈原诞辰,在这里演戏,为诗人做寿:江流不尽留秦恨,弦曲难弹悟楚心。还有望父墩(屈原之女望父归来之处)、绣花墩(屈原之女待父归来绣花之地)、剪刀池(屈原之女为父殉难之地)等。汉时在汩罗江下游玉笥山建屈子祠,兴废更替,历代修葺,至1991年又进行了全面修复,屋宇面貌焕然一新。大厅中立有屈原塑像及女嬃侍像。厅柱悬有清郭嵩焘撰写的楹联: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每年五月初五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屈原"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节竞渡,乃遗俗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起源于沅湘流域的龙舟竞渡现在已经形成全国性的龙舟文化了。

    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人物,《离骚》等划时代的不朽篇章是楚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内核。作为楚文化派生出来的湖湘文化是具有湖南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滥觞于南宋时期,发展于清末以后。屈原的作品大多写作或完成于湖湘地区,用骚体形式反映了湖湘地区的天、地、人、事、物,自然地影响了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屈原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已经融汇成湖湘文化的主要特征。屈原的作品(屈赋),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屈学)以及对屈原祭祀、纪念活动构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屈原文化,屈原文化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带着鲜明的湖湘文化色彩走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湖南出版社出版社 1994年12月;郭维森著《屈原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12月;吴广平注译《白话楚辞》 岳麓书社出版 1996年5月;何光岳著《三湘掌故》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年2月)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