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新化邹氏地图学世家

 


 

    湖南省新化县城南70多里的首望山北麓的罗洪村汉家冲〈新中国成立后,划归隆回县管辖〉,住着一户大姓邹家,从五代〈公元十世纪〉起就在这"蛮猺"之地繁衍蕃息。至清乾隆年间出生的邹文苏, 以行谊著于乡里,为士林所矜式。邹文苏,字望之,号景山,岁贡生,长于经学, 教授家塾, 常屈竹篾为浑天仪以教弟子。其继室吴夫人,名珊蝴,为新化名宿吴抎〈字兰柴〉的季女。吴抎工诗文,精舆地,吴夫人亲聆父教,随父编校《地理今释》四卷,遂周知天下舆地沿革。适邹民后,生六子:长子汉纪〈字伯申〉,次汉璜〈字仲辰〉、汉勋〈字叔绩〉、汉嘉〈字叔开〉、汉章(字叔明〉、汉池〈字季深〉。她对六子, 从孩提时起, 即教授他们地理知识,往往聚灰画《禹贡》山川图形,讲解九州形势。汉纪伯仲在父母的督教下, 皆以经学音韵闻名于世, 尤长于舆地之学,并各有著述。其中以汉勋为最著。

    一、邹汉勋〈 1805-1854 〉

    ——" 使天下知吾楚复有绩学谈舆地之人在于草莽中 "

    邹汉勋年幼聪颖好学,"乡居苦书少,辄诣郡学借观,手录口诵,于天文推步,方舆沿革、六书、九数之属,靡不研究。"〈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本传》〉年十五六岁, 佐长兄汉纪撰《左民春秋图说》,十六七岁,佐仲元汉璜撰《群经百物谱》诸书,十八九岁,即着手自撰《六国春秋》。二十岁以后,精研汉学,"居高平山中,穷年兀兀,日对一编,不与世俗接,亦少朋侪讲习考订之益,心精一缕,独追古初。"〈左宗棠:《〈邹叔子遗书〉序》终成《读书偶识》三十六卷,后被王先谦编入《皇清经解续编》。汉勋于学无所不窥,深明经义,旁及诸子百家,而特长舆地,尝谓知古者期以用于今,今古之不相通,官名,氏族、法制典章, 川郡地名皆是,而地各尤丛杂难据,故考核独详。道光十九年〈1839年〉,应乡前辈邓显鹤之约,校刊《船山遗书》, 凡五十一部三百余卷,遂知名于世,后应聘修湖南《宝庆府志》,为海内名志。又赴贵州,先后修贵阳、大定、兴义、安顺诸府志,五年内成书二百三十六卷。所撰《新宁形势说》、《贵阳循吏传》,皆洞中日后情事。

    咸丰元年〈1851年〉, 中辛亥科举人。翌年春, 赴礼部试, 公车报罢, 绕道江苏往访同乡著名学者魏源, 时魏源知江苏高邮州, 互出所著相参证, 与魏共撰《尧典释天》一卷, 又为《古书微》一书绘"唐虞天象"、"璇玑内外"、"玉衡三建"诸图。咸丰三年初夏, 由高邮回到长沙, 因胞弟汉章随湘军将领江忠源〈字岷樵〉被困江西南昌,于是投笔从役,与忠源弟忠淑一同往解南昌之围,受知于江忠源, 留幕参赞军务。是年十二月十六日〈1854年1月14日〉, 太 平军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 次日, 汉勋与庐州守将江忠源一同被杀于大西门, 尸骨未收, 曾国藩、左宗棠饬其子世繇、世琦葬衣冠于新化首望山麓。曾国藩站在" 封建卫道士的立场上挽以联曰:

        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 
        与岷樵同死,日月争光。

    邹汉勋一生著述宏富, 时论湖南学者, 船山〈王夫子〉之后, 并推邹魏〈源〉, 风流文采 , 倾动一时 "。其舆地学著作, 尤为世所重。他自己也曾以此为自豪, 说要"使天下知吾楚复有绩学谈舆地之人在于草莽中"〈"致左季高孝廉"〉。在舆地学方面, 他全面总结了前人以经纬度绘制地图的经验, 不断丰富了西晋裴秀 "制图六体" 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任何地点都有其极高偏度, 即经纬度, 利用极高偏度就可以在地图上定出各府州县的位置, 这个论述与今日测经纬度的基本原理相吻合。汉勋胞弟汉池、侄世治 (字子翼)等应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聘, 修《大清一统舆图》时就应用了上述原理, 图成, 世称精审, 优于清康熙时的《内府舆图》。及其长孙代钓对此原理更加发挥, 并采用西学, 使"邹氏舆地学 , 遂屹然为天下重。"( 罗元鲲:" 新化邹氏舆地学与亚新地学社" 载《湖南文献》第一辑)

    二、邹代钧〈 1844-1908 〉

    ——潜心研究西方地图之学, 创办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武昌舆地学会

    邹代钧, 字沅帆, 又字甄伯。自幼受家风熏陶, 精研史地, 通测绘学。光绪五年〈1879年〉补县博士弟子员。谨遵父世繇之命, 蒐辑乃祖汉勋之遗著, 千里迢迢, 谒左宗棠于甘肃酒泉军次, 求为校订。宗棠以代钧为故人之后," 喜甚, 畀以剞劂之资, 饬代钧还山校刊。讫事, 代钧仍以父命奉遗书来金陵, 乞余为叙。"〈左宗棠 :《邹叔子遗书序》〉光绪十一年(1885年), 经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 随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英俄。正逢英帝国欲争哲孟雄〈即锡金〉为印属小国,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邮资刘瑞芬与英人交涉, 刘召集随员商议, 诸人相顾无语, 独代钧引古证今, 论述哲孟雄与西藏的历史的渊源, 证其不属印度, 使馆参赞英人马格里支持代钧的意见," 代钧系地理学家, 其言凿凿, 如据以译复英外部, 保证万无一失。" 刘瑞芬采纳了马格里的意见, 英外部果无词以对。但清庭昏瞶, 丧权辱国, 结果还是英国侵占了哲孟雄。代钧在公余之暇, 遍购欧美诸国地理图册书籍, 潜心研究, 发现了我国地图的经纬度与地球上的实际里数不相符 (即"度里相差")的原因, 是因为当时中国地图测绘上所用的尺不准确的缘故。他认为要纠正这个问题, 必须象西方一样以地定尺, 有了准确的尺, 才会有准确的故。从而确定以法国的迈特〈米突尺〉来制造出一种在中国专门用于测绘地图的尺。根据他的计算, 中国舆地尺为迈特的一百万分之三十万八千六百四十二, 即0.308642迈特, 从此, 我国绘制地图, 才有了标准尺寸。代钧随使英俄归国, 被荐为会典馆纂修。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又电调他兼任湖北全省地图测绘事宜。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在陈立三、汪康年、吴德潇等维新派人士的赞助下, 独资在武昌巡道岭创办中国第一个地理学会一-舆地学会。 后张之洞开译书局, 仍留代钧负责海国地图的编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管学大臣张百熙奏以代钧任编书局总纂兼学务处提调官。次年任《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兼校对官, 书成, 开任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张之洞办两湖书院, 聘代钧为地理教席。后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 兼管学部, 代钧补员外郎, 迁参事厅行走, 均以病辞。后又被荐为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编绘《江苏全省舆图》, 甫脱稿, 即病逝于武昌。

    代钧创办舆地学会, 克尽筚路蓝缕之功。后虽往来京沪湘汉, 服官四方, 仍以图局自随, 编绘中外总图分图千余幅。所绘地图, 由于取材于中外名图或实测地图, 又采用新法编绘, 同时, 对于制图所依据的资料, 包括中外名图, 均进行了审核、修订、选译。印刷则用新式的烂铜版法, 此法据说是代钧派其族弟邹继笃假装哑巴, 在日本印刷所秘密学来的。因而, 邹氏地图精审、清晰、美观, 享誉于一时, 为中外各方所重视。当时参加舆地学会工作的有邹世可〈伯宗〉、永良〈易卿〉、永眩〈焕庭〉等人。

    邹代钧有关地理学的论著《上会典馆书》、《湖北地图测绘章程》, 对测天度、测地面和绘图都有详尽而慎密的论述, 提出了当时适用的测绘地图的准则。代钧既发扬了乃祖汉勋的地学思想, 又善于尝习和吸收西方地学理论和绘图经验熔中西于一炉, 把我国地图绘制的实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代钧勤于著述, 有《光绪湖北地纪》二十四卷;《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六卷, 《直隶水道记》二卷 ;《中国海岸记》四卷 ;《会城道里记》二卷 ;《中俄界记》三卷 ;《蒙古地记》二卷 ;《日本地记》四卷;《西域沿革考》二卷 ;《西图译略》十二卷; 《英国大地志》十卷;《西征纪程》四卷; 《中外舆图》六十八幅; 《湖北全省分图》、《湖南全省分图》;《西藏全图》等。

    邹代钧死后, 其学生周震麟(字道腴)以老师身后萧条, 遂出面与清政府交涉, 由学部价购舆地学会地图图片和测绘仪器。舆地学会亦改为陆军舆地学会, 即湖北军事测量局之前身。所得价款作回乡安葬代钧和遗属赡养的费用。代钧族侄邹永暄慨邹氏地学顿衰, 邹氏地图不复见于世, 乃愤而继之。

    三、邹永暄〈1858-1952〉、邹兴钜(?一1940)

    ——父子苦心经营亚新地学社

    邹永暄, 字焕庭, 因家境贫寒到武昌谋生, 与代钧相遇, 代钧便留永暄在舆地学会一面读书, 一面学习绘图。永暄学习刻苦, 办事勤奋, 甚得族叔的器重。后又由代钧所遣, 在上海另行开办亚新舆地学会。代钧谢世后, 永暄将在上海的亚新舆地学会迁回武昌细横街〈今民主路〉, 后改名亚新地学社。创业伊始, 只徒弟杨光华、邹朴臣数人, 后逐渐扩充到近百人, 业务也拓展为绘图、嵌刻、制版、印刷、发行五部。设备技术不断改进,印刷机也改为机动, 同时兴建新厂房, 将发行部迁到武昌都察院18号。19 世纪20年代, 是亚新的兴盛时期, 除武昌的本部外, 还在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等地开设分社。编印地图30余种行世, 邹氏世业, 得以光大。 所刊诸图, 皆经同仁肆力搜求, 殚精刻绘, 铜版石印, 著色七套, 于是邹图复见重于 世。永暄年60时, 以社务交付其子兴钜。

    邹兴钜, 字伯庾, 武昌方言馆毕业后, 东渡日本,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理专业。回国后, 曾在沈阳东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教授地理。他接办亚新地学社后, 对绘制、出版地图十分认真, 根据调查测绘结果, 随时改正, 附以表说, 以供参考。水道则源流俱晰, 山岭则脉落悉陈, 至于疆域之广狭, 都会之位置, 物产之盈亏, 道路之通达, 无不一一详载。而且稿出必勘, 付印必校, 校对再三,如此慎之又慎, 因而每一图出, 风行海内外。他为了完成其族祖未竟之志, 编 著了《华英对照列国图》四十幅, 《中国分省图说》二卷, 还著有《春秋战国图说》四卷, 《中国历代疆域战争合图》四卷等。协助其成的, 有其妹夫欧阳缨, 后亦成为有影响的地图编制专家。

    1938年武昌沦陷前, 兴钜即将亚新地学社所有图片底本及印刷器械运至新化县城西门外的薪庄, 继续出版各方面所需地图, 又新出版了各种抗战地图。还得到国民党当局的特许, 承制五万分之一的《中国航空图》《日本航空图》等军事详图。这几种地图是1939年测绘, 1940 年制版, 后陆续印出的。在印刷过程中, 因缺柴油和机泊, 发动机发动不了, 由杨理和设计一套木结构牛拉齿轮磨盘带动印刷机。有一部分铜板材料, 为抗日机空袭藏在郊外河边, 被国民党军队用炸弹炸鱼时炸毁,损失颇重。在艰苦的岁月里, 兴钜克服了各种困难, 虽染沉疴, 仍编图不辍, 终于一病不起,1940年病逝于新化。时永暄已年逾八十, 困难日炽, 事业维艰, 又老来伤子,遂病重在床, 乃电召兴钜之子新核回乡, 以继世业。

    四、邹新垓 (1915一1975 年) 

    ——在危难中苦撑"亚新"--私营企业主一一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

    邹新垓,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 在校受教于张印堂、洪恩齐、冯景兰、袁学礼、孙云铸、杨钟健、李究之、赵九章诸先生。毕业后, 留校任助理研究员, 后随张印堂在滇缅进行地理考察。回校后, 清华决定派他赴美深造, 因父病故, 受乃祖之召, 回新化主持亚新社务。新垓受命危难, 更知守业之艰, 迎难而进。一方面主持编制二百万分之一的东亚和日本航行地图, 一方面继续编制出版一般参考书和教学用地图, 并兼任清华大学地学会主办的《地学集刊》主 编, 由亚新出版, 每年四期。还先后在成达高中女校、新化师范、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1943 年, 敌氛蔓延,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印刷原料缺乏, 交通受阻。当时, 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数次函邀亚新迁往重庆与其合作出版地图, 而新垓不愿亚新染上政治色彩, 乃婉言拒绝。时亚新偏于一隅, 地图产品滞销, 新垓雇人肩挑到贵阳、重庆等地零售, 终于使风雨飘摇的亚新渡过了难关。抗日战争胜利后, 亚新迁回武昌原址。

    新中国成立后, 邹新垓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 1950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地图编刊委员会, 同年被选为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出版界代表, 并应邀出席了全国第一界出版工作会议。会后, 积极奔走汉沪两地推动私营地图出版社和图书发行单位的联营。 1951年任武昌各私营图书文化单位联合组成的武昌图书文仪公司董事长。同年, 全国各私营地图出版社在沪组成地图联合出版社, 1953 年改组合并为私营上海地图出版社, 邹新垓任社长。1954年公私合营的地图出版社成立, 新垓任副总编辑兼编辑行政室主任, 后地址由上海迁北京, 改成国营地图出版社。至此, 亚新走完了40年风雨历程, 以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告结束。 1960年, 邹新垓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 同年任吴晗主编的《地理小丛书》编委会委员。1940年以后, 新垓先后主编《中国析类分省图解》、《世界列国图集》和《世界地理纲要》等。担任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后, 分工主管地图编制业务, 拟定编制各项地图业务规范, 撰写地图编制设计大纲, 他强调小比例尺地图的主导方向即地理制图, 指出地图的编绘是个创作过程, 要体现出各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 反映地理特征。他提出地理教学图是揭示地理规律,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直观工具。他重视地图的艺术化, 强调美工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地理感知。在长期地图编制生产实践 中, 工作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在十年动乱中, 因背负"民族资本家" 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而备受折磨, 1975年, 新化邹氏地图学世家最后一位传人悄然地离开了人世。

    邹氏地学起源于清嘉庆年代〈1796-1820年〉,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经150多年, 由邹文苏、吴珊珊启蒙, 邹汉勋奠基, 邹代钧兼采中西, 发扬光大, 继之邹永暄、邹兴钜、邹新垓戮力实践, 其间参与其事的邹门弟子不计其数。嬗递继承, 代不乏人, 地学思想不断丰富, 地图事业不断扩展, 为中国地图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