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塘女杰

 


 

    50年代初,湘乡县析置出双峰县。离县城东24公里是双峰第一高山紫云峰。登上紫云峰仙女殿,移目俯视,盆地状似一片巨大的荷叶,四面蜿蜒起伏、犬牙交错的山峦,好似荷叶的边沿,盆地最低点、海拔仅92米的新桥涓水河谷,就是这片荷叶的叶心,涓水7条支流流贯全境,酷似7条叶脉。欣赏着这奇妙的自然景观,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天地鬼斧神工,也由衷地佩服命名者的非凡想象和才智。荷叶之称,始见于清嘉庆《湘乡县志》,有"荷叶市"之名,是集贸之处。也有荷叶塘、荷塘之说,原名湘乡县荷塘乡,后称双峰县荷叶乡。如今的荷叶盆地,设荷叶镇、井字镇,面积220.59平方公里。这闭塞的穷乡僻壤,却钟灵毓秀,名闻遐迩,灵气的风水浸润着荷叶儿女。不仅诞生了挽大清帝国于既倒的"中兴第一名将"曾国藩和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词的革命先烈蔡和森等楚天须眉,而且还孕育了"革命母亲"葛健豪和她的女儿、女界领袖蔡畅;"一代女魂"唐群英;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女儿、"东方女飞将"王灿芝;教育名家曾宝荪和她的堂妹、考古学家曾昭燏及族侄女、巾帼楷模曾宪植。令世人惊羡的8位女中人杰恰似荷叶塘中8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真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塘女杰竞英雄。 

    "革命母亲"葛健豪 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蔡畅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 鉴湖女侠秋瑾 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王灿芝 教育家曾宝荪 考古学家曾昭燏 妇女活动家曾宪植 

1 "革命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原名兰英,清同治四年(1865)八月十七日生于荷叶桂林堂。其父葛葆吾(承霖),咸丰年间入湘军,因战功累官至道员(正四品)。同治五年正月,曾国荃任湖北巡抚,增募湘军七营(称湖北新军),以彭杏南、郭松林为大将,葛葆吾为偏将,次年二月二十八日与捻军作战,彭、葛战死于湖北蕲州六神港。是时,兰英仅1岁零6个月,由母亲陈氏抚养成人。幼时,随兄葛望嵚读书家馆,聪颖好学,性格刚毅。16岁嫁永丰镇蔡蓉峰,又名蔡林蓉峰(本姓林,先祖林国清在康熙十年(1671)随表叔蔡开臣到上湘永丰镇谋生,蔡开臣无子女,视林国清为己出。蔡开臣死后,林国清念表叔之恩,遂改复姓蔡林),生三男三女,除长子、次女早夭外,余皆走上革命道路。蔡蓉峰借重曾国藩女婿聂缉椝在江南机器局任总办的关系,在上海江南机器局谋得一个小职员。葛兰英随夫到了上海,相夫教子。但蔡蓉峰在上海经受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学会了抽雅片烟,还讨了小老婆。葛兰英过不惯这种受气的日子,带着子女愤然回到了荷叶桂林堂。第二年,蔡蓉峰从上海回来,想接葛兰英母子回永丰镇,遭到了断然拒绝,蔡蓉峰只好在荷叶买下"光甲堂"作为住宅定居下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女革命家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杀害的消息传到荷叶后,葛兰英为失去好友而悲愤不已,带领子女悄悄地凭吊烈士的英灵,并向孩子们讲述秋瑾的故事。

    宣统二年(1910),葛兰英的二儿蔡和森在伯父蔡尧绪开办的蔡广祥辣酱店学徒出师后,自知志不在此,要读书才有出路。发愤学习,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了小学,下决心继续深造,而此时蔡家已家道中落,无力遂其志,葛兰英只好变卖陪嫁首饰,送儿子赴省垣长沙求学,和森考入了铁路学堂。她报考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因年近半百,学校不让报名,倍感气愤,叫儿子写了呈文送长沙县衙,知事觉得她是位不寻常的女性,就在呈文上批了"奇志可嘉",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兰英从此改名葛健豪。1913年毕业后回到永丰镇,越年经夫兄蔡铭峰的推荐,出任中里二女校(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首任校长一职。女儿蔡咸熙在校边学习,兼授音乐、体育课程,开地方风气之先。1917年,为支持蔡和森探求革命真理,应子女之邀,举家适居长沙岳麓山下刘家台子的"沩痴寄庐"(宁乡周某在此筑庐守制,亦称周家台子)。从此,她家便成为蔡和森、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聚会的场所。翌年春,毛泽东组织发起的"新民学会"就是在她家成立的。新民学会成立后,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底,年满54岁的葛健豪同蔡和森、蔡畅、向警予(后为儿媳)等一道赴法勤工俭学,湖南《大公报》著文称赞这一举动"是吾湘一点生机"。在法国,她受儿女们的影响,很快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极力赞同蔡和森关于"正式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给毛泽东的信),而且积极参加蔡和森、周恩来等在法国发起的"二八"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革命斗争。直到儿、媳归国,蔡畅、李富春夫妇即将转莫斯科,1925年初,她才携带不到一岁的外孙女特特路经新加坡回国。

    回长沙后加入湖南女界联合会,并被荐任为平民女校(地址颜子庙)校长,长女庆熙当缝纫教员。在她的合法身份掩护下,该校成为中共湖南地下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毛泽东多次到校讲课。1925年寒假期间,中共湘区委还在这里举办过短期训练班。第二年,二儿蔡麓仙在省港大罢工中壮烈牺牲,中共党组织给她家600元抚恤金,她将这笔钱为学校添置了两台缝纫机,并拿出部分救济贫困学生。1927年春,向警予从莫斯科回国参加革命斗争,从广州到武汉经长沙时,下车看望蔡和森的父母及自己的两个孩子。其时,由于第三者的介入,"向蔡同盟"已经解体,而葛健豪仍视警予为媳妇和女儿,她再三挽留向多住几天,但为了革命的需要,向警予第二天就离开了长沙,葛健豪带着孙子、孙女到车站送行,谁料这一别竟是诀别。"马日事变"后,平民女校被迫停办,其家也遭查抄,她只好同庆熙带着孙儿、孙女回永丰隐居,第二年又回到长沙。当得知向警予被捕后,立即奔武汉营救,憾无力回天。向警予牺牲后,转上海为党做掩护工作。年底,蔡和森、蔡畅安排60多岁的母亲从上海回到湘乡永丰,此后一直在乡里过着清苦的生活。党组织几次派人接她出去,她都怕加重组织的负担而谢绝。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石板冲(今属永丰镇五四村),直到去世,都还不知道蔡和森早已牺牲。

    葛健豪不是中共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曾题词:"豪杰蔡家乡,儿女万人歌;堪为烈母颂,留学创先河。""母仪是式,亮节高风"。

2 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蔡畅 

    蔡畅,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1900年5月14日)生于荷叶光甲堂,乳名毛妹子,是父母的第六个孩子。在群山环绕的紫云峰下,毛妹子随兄姊割草放牛,栽花种豆,捉蝴蝶,采野果,度过了欢乐的童年。1913年,进入湘乡县立第一女子简易职业学校,取名蔡咸熙,次年回到永丰镇,在湘乡县立第二女子简易职业学校学习,还兼教音乐、体育课。十三四岁的咸熙上音乐课时,要站在板凳上讲,后排的学生才能看到她。这时,父亲蔡蓉峰擅自接受某财主500元光洋的聘礼,将她许配给某财主的儿子做小媳妇。咸熙和母亲坚决反对,在母亲的支持下,逃婚走长沙,考入到周南女校音乐体育专修科,改名蔡畅。1916年春毕业后留校任体育教员。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启发帮助、耳提面命下,开始了她漫长的革命生涯。

    蔡畅的一生,与中国妇女运动紧密相连。在中国革命史上,闪耀着"蔡大姐"的人生辉煌。早在1925年初,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就认真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和解放妇女的经验。同年8月,被党派往广州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书记,深入工厂、农村,宣传发动妇女投身革命斗争,同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讲习所教务主任。后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妇女部长,中央妇委委员,上海总工会女工部长,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妇女部长,中共中央妇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国际民主妇联理事、执委、副主席,中共东北局妇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主席、四届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五届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她为中国妇女的解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呕心沥血,蹈厉奋发。1990年9月11日在舒缓的"东方红,太阳升……"乐曲声中,走完了她90年的人生历程。

    为中华崛起妇女解放赴汤蹈火功高德重与世同龄;
    当人民公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万众敬仰。

    从1915年到长沙求学,就再也没有回过永丰镇了,把童年的欢乐,少年的苦涩都留在了家乡。可她并没有忘记生养她的荷叶这块神奇的土地,就连湘乡中里立县双峰,都是根据她的建议确定的。家乡人民也永远怀念她,在荷叶光甲堂设"蔡畅事迹陈列馆",在烈士陵园塑蔡畅雕像。

3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

    唐群英和秋瑾是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名山胜水孕双姝",被孙中山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邓颖超赞扬她为民主主义革命中"很知名"的女界"英雄人物",康克清更赞其为"一代女魂"。然而,知道她的人并不多,80年代以来,报刊上才开始对她进行宣传,她的家乡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唐群英,字希陶,号恭懿,清同治十年十月二十六日(1871年12月8日)生于衡山新桥黄泥町三吉堂。其父唐允微,册名星照,号少垣,行侃四,乡人时呼"侃四大人"。咸丰初年入湘军,官至花翎总兵,诏赐"长勇巴图鲁",江西袁州协副将,诰授振威将军,为正二品武官。但唐星照有功不矜,不到40岁,以终养陈情于朝,三次上书,始获准回乡。在乡筑三吉堂,延清名师为儿女授课。唐群英是唐星照的三女,按唐氏大房排,居第八,被乡人称为八姑奶奶,后因其不逊须眉、女中豪杰,族人以为荣,又称她为"八公公"或"八先生"。在家做姑娘时,学骑、学剑、学诗,"常以不能易髻而冠为恨"。1891年,遵母命嫁荷叶曾传纲。曾传纲是曾国藩(传豫)出了"五服"(五服为旧时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宋苏洵曰:"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塗人也。"五服之内是不能通婚的。)的堂弟。在荷叶,她结识了葛兰英、秋瑾,常邀约她们在姐姐唐希范的家里聚会,或饮酒赋诗,或月下抚琴,抒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巾帼不让须眉的壮志情怀,感叹窒息枯燥的乡居生活。三位女性都是不平常的女性,出身于官宦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志存高远,不愿做躲在屋檐下的家雀,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

    而命运对唐群英却是无情的,不幸之事接踵而来,光绪二十一年(1895),不到三岁的女儿亮亮夭折,越二年,曾传纲倏忽之间抛开心爱的妻子,撒手西归,那时的唐群英才27岁,几乎掉进了死亡的深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亲人和朋友的开导下,她从诗书里遣愁解忧,寻求新的生活之路,决计"大归"(旧称妇女被休归母家为"大归"),"不再嫁人,但要重新做人",光绪二十四年,她回到衡山三吉堂,娘家人接纳了她。在娘家,她尽心服侍母亲,照顾侄儿,空余时间就呆在"是吾家"书屋博览群书。读康有为《大同书》,受到很大启发,决心去为妇女争权利、争自由、争幸福。"斗室自温酒,钧天谁换风?犹在沧浪里,誓作踏波人!"(《读〈大同书〉抒怀》)

    光绪三十年(1904),在秋瑾的感召下,毅然东渡扶桑,考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与秋瑾同窗。在东京,先后结识刘揆一、刘道一、赵恒惕、黄兴、宋教仁、张汉英等。由黄兴、赵恒惕介绍加入华兴会,后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第一个签字的女会员,又与冯自由介绍秋瑾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自费考入东京成女高等学校师范科。七月,闻秋瑾在绍兴就义,悲愤填膺,撰挽联一首以吊之: 

    革命潮流是秋风吹起;自由花蕊要血雨吹开。

同年毕业后立即回国,孙中山撰五言诗一首赠她:

    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
    若返潇湘日,为我问陈癫。 

    唐群英回到长沙后,即与"陈癫"(陈树人)联系上了,奉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再次赴日,入东京音乐专科学校。发起成立"留日女学生会",被推选为书记,后改任会长。创办《留日女学会杂志》,唤醒女界同胞,在国家内忧外患之紧迫关头,与男子奋袂争先,同尽天职。第二年又加入南社,成为南社最早的女诗人。同年9月回国,到上海参预策划武装起义,发起成立"上海女界协赞会",组织"女子后援会",任会长,随后组织"北伐军女子救护队",奔赴战地救护伤员。后随黄兴到武汉,组织"女子北伐队",任队长,率队配合江浙联军,参加攻克南京的战斗。1912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召开庆功会,唐群英以"女界协赞总会"的代表出席,受到孙中山的接见,被授予"二等嘉禾章"。

    1912年,唐群英奔走呼吁,弹精竭虑,倡导男女平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震撼人心的参政史剧。2月20日,在南京决议组织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中央政府给还女子参政权",26日,向参议院递交《女界代表唐群英等上参议院书》;3月18日,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无男女平等条款,代表女子参政会同盟会,面陈《女子参政同盟会上孙中山书》,参议院予以推诿,21日,率女界代表20人参加参议院旁听,对男女平等展开辩论,会上发生冲突。4月8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正式成立,被选为会长兼文事部长,会议通过了由其主持起草的十一条政纲,明确提出"本会以实行男女平等、实行参政为宗旨",并发表了"宣言书",12日,以女子参政同盟会名义致电"各省都督、各政党、各报馆",申明"所有南京参议院所布之《临时约法》,我女界绝不承认。"7月,"出死力以争"女子在国会中的选举权和被举权,8月10日,又到参议院面呈《女界代表再上参议院书》。孙中山身为临时大总统,虽赞成男女平等,但限于历史原因,也难以从中调停。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党纲中取消了"男女平权"的条文,自然激起了女同盟会员的极大愤懑,唐群英等据理力争。8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因"男女平等"等条款仍未写进党纲中,到会的女会员再次提出抗议,宋教仁、林森主持其事,面对女会员的抗议,他们以沉默作答,唐群英气愤万分,当场打了宋、林各一记耳光。9月2日,孙中山亲自致函唐群英等人,给妇女为争取女权指引了新的斗争策略和途径。同月,在北京发表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代表唐群英宣言书》,再次呼吁广大妇女坚持斗争,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起而师之",决心"身可杀,此心不可死;头可断,此权不可无"。10月20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本部在北京成立,推举唐群英为本部总理,各地设支部。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活动的时间虽不长,而声势之大,活动范围之广却是空前的。

    1912年9月,唐群英在北京创办《女子白话报》(开始时是《女子白话旬报》,"简章"声称:"本报专为普及女界知识起见,故以至浅之言,引申至真之理,务求达到男女平权的目的为宗旨。"11月,又创办《亚东丛报》(原名《亚东新报》),"简章"曰"宗旨":"本报以提倡女权,发挥民生主义,促进个人自治"。还积极恢复出版停办二年多的《神州女报》,经理是张昭汉,即湘乡张默君,女中才子,国民党政界闻人。1913年2月16日,唐群英、张汉英、丁步兰等留日归来的同学共同创办的女盟湖南支部机关报《女权日报》正式发刊,这是湖南有史以来第一张妇女报纸,坚持宣传"男女平权,并参国政"的主张。很显然,唐群英办报,是为女界争权利,争地位提供舆论阵地,其间对袁世凯封建复辟势力进行了艰苦斗争。同年12月中旬,由北京回到湖南,长沙妇女界5000人召开盛大欢迎会。在长沙成立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湖南支部,被推举兼任支部长。翌年初,与张汉英多方奔走,经湖南督军谭延闿认可,建立"秋瑾烈士祠"。陆续开办"女子法政学校"、"女子美术学校"和"自强女子职业学校",筹办"女子法政大学"。11月,袁世凯政府内务部勒令解散女子参政同盟会,查封该会的报馆,下令通缉唐群英,唐逃匿天津,避走上海,绕道河内,1915年初,经昆明回到衡山。

    1918年初,唐群英的母亲病逝,建云在庐守制三年,自撰墓庐门联:云横秦岭亲何在,墓种竹林子作庐。1920年,还在结庐服孝期间,在衡山白果,创办衡山县第一所女校"虹茶亭女子学校",1925年改办成岳北女子实业学校。1922年,在衡山县城郭祠创办"衡山女子学校"(亦称希陶女校)。1924年,在长沙高升巷开办复陶女子中学,任校长。1928年,回到家乡新桥,担任广定小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不仅耗尽心力,也耗尽财力,以致于生活愈来愈困难。1935年,受同盟会老友之邀去南京,挂了个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的头衔,抚子唐遂九相伴。但她目睹国民党官场的腐败黑暗,于是又回到了家乡。1937年6月3日,唐群英与世长辞,享年65岁。

4 鉴湖女侠秋瑾

    秋风秋雨愁煞人。1907年7月13日,秋瑾在浙江绍兴大通学堂组织会党起义,谋"光复汉族,大振国权",事泄被捕,15日,从容殉难于轩亭口。这位鉴湖女侠,举世著名的革命烈士令浙江绍兴人骄傲,也让湖南湘乡人自豪。秋瑾烈士是从湘乡荷塘出发,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出中国,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回浙江闹革命。她与湘乡荷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的父亲秋星侯(名寿南,字益三)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字广钧),经曾重伯的介绍,湘潭义源当铺老板王黻臣又结识了秋星侯。秋星侯照媒妁之言,将女儿秋瑾许配给了王黻臣季子昭兰(1879~1909),册名廷钧,字子芳,号纯馨。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子麒为嗣。女,桂芳。"子麒即王廷钧的二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五,王廷钧与秋瑾在湘潭十八总顺泰栈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王廷钧的老家在湘乡荷叶神冲老铺子,离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三华里。秋瑾在婆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还有诗词唱和。婚后第二年,秋瑾生了第一个孩子源德,因为是男孩,王家十分钟爱,专门请了一个保姆吴妈来照顾秋瑾母子。秋瑾在一潭死水的荷塘,心中是异常苦闷的,"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杞人忧》诗),"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后来,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京官,光绪二十六年,秋瑾带着源德随夫到北京上任,避庚子之乱返回湘乡荷叶神冲。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携妻挈女第二次去北京复任。在北京,秋瑾目睹外国侵略军的野蛮暴行,义愤难已,决心以实际行动挽救祖国的危亡。次年离开北京经上海去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三年初,秋瑾又来到荷叶,向婆家索银办大通学堂,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说:

    "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她在湘乡住了一个月,便回湘潭去了。

    听我母亲说,秋瑾婶母曾向她家娘要钱,家娘不理她。秋瑾婶母就把刀子向桌上一砸,扬言要杀一个人,她家娘家爷见她这样凶猛,就要管家的拿了四千元给她。"(《湘潭文史资料》第一辑第43页)

    是年农历六月六日,秋瑾就义,其兄弟"慑于淫威,不敢前往收尸,但由善堂草草成殓,藁葬于府山之麓。"(秋宗章《六六私乘》)越明年,秋瑾生前好友吴芝瑛、徐寄尘女士集资迁葬于杭州西泠。有御史常徽奏清平墓,经多人斡旋仍不能幸免,又"间关万里,遄返浙中,仍移厝严家潭丙舍"。宣统元年(1909),秋瑾灵榇由王廷钧以其子沅德名义,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5月,经湘、浙两省商定,烈士遗骨又复葬杭州外西湖西泠桥畔。其时,湖南部分同盟会会员和烈士遗属不同意迁葬杭州,主张改葬岳麓山,终未果。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都督府拨长沙市黄泥塅陈湜祠改建秋女烈士祠,经费则全部由王家负担。《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中,有一篇王沅德的岳父张翊六写的《子芳先生夫妇合传》:

子芳先生夫妇合传

    子芳先生,湘乡王黻臣公季子也。讳昭兰,册名廷钧。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读书善悟,不耐吟诵。作文写大意,不喜锤炼。不临摩碑帖而书法秀丽。志远大急于仕进,两应童子试,一赴乡闱不与选,遂弃帖括,于清光绪二十七年,以报效秦晋,账款议叙工部主事,供职两年。转荐度支部郎中,覃恩诰封中宪大夫。未几,封翁病笃,告终养旋里。奉汤药数月,遭大故,哀伤过度,体渐消瘦,读礼家居兼养病,拟服阕起,复改外任,以摅夙抱。乃造物忌才,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岁,葬潭邑三都四甲叶子塘巳山亥向。

    德配秋女士,讳瑾,字璿卿,号竞雄,浙江山阴世家子也。好读书,工词赋,发言每多感慨。其父星侯先生,宦湘有年,女士随侍湘乡差次,得与子芳君订盟,十九岁于归,笃伉俪。二十八年,子芳君赴部供职,女士偕行都门侨寓。手不释卷,口不废吟哦,同乡郭桐白、李翰屏诸君,慕其诗词,索题索和,辄应之。家居久,见清政府腐败,受外潮刺激,愤然谓子芳君曰:"日本为我国学士荟萃之场,其中必多豪杰,吾意欲往该处一游。"遂质簪珥东渡,入日本实践女学校,研求女子教育,工艺诸学。暇则吮笔缀文,拾俚语编《白话报》月刊一册,开导闺闱,其毅然以女界先觉自任。自日本取缔留学生规程出,愤不能忍,决计回国。是时,其父星侯公已故,便轮往浙,省其母。旋返湘,省舅姑于湘潭。检点旧日服饰,分给奴婢及戚邻之贫乏者。任侠施与,固其素性也。电京约子芳君归筹学费,候数日不至,请于舅姑,得二千金。赴浙创办《中国女报》于上海,发起女子体育会于绍兴。所著学说诗歌,见诸报纸者甚多,无一不寓革命之意。光绪三十三年,徐烈士锡麟起义皖垣,事未就被害。女士与徐君本属中表,闻徐见凶耗,即在校中开会追悼,是以党祸牵及,女士竟于是年六月六日成仁于浙江省轩亭口。徐寄尘、吴芝瑛诸士为葬于西湖。旋因清廷逼令改迁,其子扶柩返湘,葬昭山。反正后,湘浙两省人士,念女士为革命巨子,导光复先河,开会追悼,以慰英魂。湘都督谭,谕葬岳麓;浙省学界,争葬西湖,为树墓表,立秋社,建悲秋亭,以为纪念。女士虽死足千古矣。子一,名沅德,翊六馆甥。女一,名灿芝,待字。翊六与亲家夫妇揖别京都,无缘再晤,抚今思昔,感叹良深。籍案牍馀闲,纪其大节,寄刊王氏家乘,用备史馆之采览焉。

    湖北通山县知事姻愚弟张翊六鞠躬敬撰

    这篇"合传"当于民国5年前,离王廷钧夫妇去世不是很久,作者张翊六不仅是王廷钧夫妇的儿女亲家,又在京师共事多年。所撰"合传"公允平正,朴实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研究秋瑾的权威性史料。

    秋瑾,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女性,但秋瑾的光辉却把其夫王廷钧烤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不公正的。诚然,秋瑾与王廷钧的婚姻是不般配的,这是历史的悲剧,是婚姻的错位。王廷钧确是"凡夫俗子"、"俗子心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词,秋瑾作于1903年)但他有什么错呢?错就错在当知道秋瑾才貌双全时应该激流勇退,让秋瑾自由另觅知音。秋瑾抛夫弃子,飘洋过海,作为内心感情极为丰富的女诗人,至今未发现一首她写给儿女的诗,为人之母,也难以理喻。在那万恶的"夫权"社会,王廷钧委曲求全,事事都依着秋瑾。秋瑾离开后,"鳏"居到30岁就死了,带走了多少离恨别愁,殊为可叹。其子王沅德,1955年才去世,未见一辞献于享誉革命先驱的母亲,恐亦有难言之隐。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颂扬秋瑾,也要用历史的眼光公正地对待王廷钧。

5 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王灿芝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1901年10月7日),秋瑾在荷叶神冲老铺子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灿芝,后字桂芬。光绪二十九年四月,王子芳第二次去北京上任,儿子源德被留下,夫妻只带了不满2岁的女儿上路。越年四月,秋瑾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一道离开北京经上海赴日本留学。其后,灿芝也由人带回到了家乡荷叶。6岁时,其母在绍兴就义,8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一对没有父母的孩子受到了祖母及叔叔伯伯的关爱。随着哥哥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书,"年十五,香闰清咏,斐然成章,诗词骈散,俱琅可诵",还喜爱武术,延请名师习拳脚刀剑功夫。为继承母志,自名"小侠"。

    1920年,王灿芝和哥哥在母亲生前好友徐自华(寄尘)、唐群英的资助下先后来到上海,源德进入正风大学,灿芝和堂姐王蕴琏进了竞雄女校。这所学校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由王金发、姚勇忱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创办的。中学毕业后,协助徐自华处理校务,后主持其事。还向兄长要了3000元钱想扩大学校规模,请了好几个教员到上海,从小学到中学,并谋求扩充为大学。1927年学校因故停办。次年春,王灿芝得到国民政府的补助,赴美留学,入美国纽约大学航空专科,以"俾他日贡献祖国,亦令西人知吾国女子犹能如此,可见男子想更英勇,庶可稍减其轻蔑之心",有一首"自况"诗,充分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心声:

    溷迹尘寰年复年,壮怀每欲着先鞭。只因浊世无青眼,且把澄醪问青天。救国但凭忠义胆,思亲废读蓼莪篇。平生历尽秋云态,骨愈嶙峋志愈坚。

    在美国刻苦钻研,勤学苦练,被美国航空界誉为"东方女飞将"。1930年毕业后回国,在航校担任教授和编译工作。1932年,想再度赴美"学习空战之奥",以效用于祖国的抗日战争,却因阻未能成行。后潜心整理母亲秋瑾的遗稿,并把秋瑾的事迹用英文介绍到欧美去。1949年去台,继续从事航空教育。而她唯一的女儿王炎华留在大陆,骨肉分离,相思而不能相聚。1967年在台北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6 教育家曾宝荪

    清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1893年3月9日),曾宝荪生于北京,适与屈原同日生,故字平芳,读孟子养气章有感而号浩如。父亲曾重伯(广钧),为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家出了两个进士,另一个就是曾国藩),是一个具有维新觉悟的人,他给了曾宝荪一生三次大帮助,一是不许缠足,二是不为她幼时定婚,三是准她入基督教和出洋留学。祖父曾纪鸿,是曾国藩次子,精通算学,但屡试不第,抑郁中英年早逝,死时仅33岁。曾宝荪自幼受教于祖母郭氏"艺芳老人",4岁入富厚堂家塾。曾府家塾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程度不齐,各上各的课,各读各的书,那上课的情景煞是热闹:"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趁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杂字读完翻幼学,百家念毕诵神童。座中更有超群者,每日三行读大中。"曾宝荪资性颖悟,很受祖母喜爱,也很顽皮,常带弟弟攀树爬到"芳记"书楼看杂书,小说、星卜占相之类的书都有,到了吃饭的时候又悄悄地爬出来。一旦被管书楼的家仆发现后去告发,少不了受祖母一顿责骂。14岁就读于上海,先后入晏摩、务本女校,旋考入杭州省立女师。一年后,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冯氏高等女校,校长是英国人巴路义女士。巴女士很器重曾宝荪,视其为之最得意的门生。在巴女士的影响下,她受洗礼皈依基督教。1912年,巴路义女士回国度假,带曾宝荪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考入伦敦大学西田学院学理科,1916年获理科学士学位后转剑桥大学专门学习生物学,次年又回伦敦大学学习师范教育,立定志向,回国后以从事女子教育为终身职业。

    1918年初,经上海回到长沙,巴路义女士不顾年事已高,也随曾宝荪一道到中国办女校。安顿好巴女士后,回荷叶富厚堂省亲,在农历年底又返回长沙,紧锣密鼓地筹办私立艺芳女子学校,为纪念祖母"舌聿之教",取其斋名为校名,自任校长,堂弟曾约农襄理校务,巴路义女士执教英文。首次招英、算专修科5人,大学预科生4名,后一度改称大学部。而主要是办中学,高中、初中,还有附小。从1918年至1949年,历时30多年,由于时局动荡,艺芳女校三度停办,三度复校。据《曾宝荪回忆录》载,共办了初中26个班,高中19个班。大约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是湖南省教育界一所颇负盛名的女子学校。在办艺芳女校期间,还两次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即稻田女师,后改名第二女子中学)校长。春风化雨,桃李盈庭。曾宝荪办女学,着重女子完全人格的培养,倡行荣誉制,凡学生寝室门、房门、衣柜均不落锁;图书馆不设出纳,学生自行登记借还书,管理人员只负整理之责;考试不用监考,学生不带夹袋,不交头接耳,考场秩序井然;设学生自治委员会,自己管理自己。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遭敌机轰炸,曾宝荪、曾约农避居香港,1942年他们又回到家乡,办家塾,课教曾氏子弟。抗战胜利后,回到长沙,收回原曾文正公祠--浩园,恢复艺芳女校,国难日艰,筚路蓝缕,实属不易。1947年,曾宝荪在湘乡竞选国大代表,由于曾氏宗亲的奔走活动,终于压倒国民党中央内定的张默君而获胜。1949年,她和曾约农先生去了香港,走后,要师爷把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广钧等人的日记及其他重要手稿装了四大铁箱带到了香港,1951年初,曾宝荪姊弟又去了台湾,日记、手稿等又被运到了台湾,1971年,曾氏姊弟已届耄耋,决计将这批珍贵历史文献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富厚堂及其他在荷叶的曾氏府第所存手稿及藏书后来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交湖南图书馆保存至今,完好无损。曾宝荪、曾约农姊弟均终身未婚,相依为命。曾约农任过设在台中的东海大学校长,长期在台湾大学任教。曾宝荪去台后,未再直接从事教育工作,除了传教布道外,也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1978年7月27日在台北溘然仙逝,怅然长别荷叶去,生死茫茫不归路。 

7 考古学家曾昭燏

    曾昭燏,清宣统元年正月初六(1909年1月27日)生于荷叶万宜堂,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父亲曾广祚,清县学附生,江苏候补道。大哥早夭,二哥昭承,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在国民政府任职;三哥昭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著名的化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幼时在家塾启蒙,12岁时就读于堂姐曾宝荪办的长沙艺芳女校直至高中毕业,1929年考入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转入国文系。1935年毕业后自费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考古学,翌年即获硕士学位,去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不久为研究员,参加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发掘。1938年实习完毕后返回英国,任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助教。

    1939年初,在国难当头之际,曾昭燏从香港经越南到达昆明,受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之聘,任专门设计委员,转辗于川、滇一带从事考古研究及征集、调查、发掘。至翌年夏,先后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龙泉遗址等5处,取得了大量实物资料,这是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地区第一次运用国外先进的考古技术和方法进行的一次"锄头考古"实践。经整理研究,把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定名为"苍洱文化"。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从昆明龙泉镇附近的起凤庵迁到四川宜宾和南溪县之间的李庄镇。曾昭燏和吴金鼎等主持四川彭山县汉代崖墓的发掘工作,又与其他人一道对大小凉山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写出考察报告14篇,约百万字。1942年与吴金鼎合撰《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在李庄镇期间,与筹备处主任李济合编了《博物馆》,是一本开创性的博物馆学专著。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中央博物院迁返南京旧址,除仍担任专门设计委员外,还兼任了总干事,先后主持举办了汉代文物展览,院藏青铜器展览。1948年春,还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文物展览。南京解放前夕,国民政府机关和人员纷纷向台湾迁移,曾昭燏的堂兄曾约农、堂姐曾宝荪都劝她同往,她却坚持留下来,并坚决反对将院藏文物运往台湾,致信筹备处主任杭立武:"此次遵照理事会决议……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职对此事原无责任,然为本院保管文物已七八年,对于诸物有浓厚之感情,知有各种危险,岂可缄默。"次年4月14日,在上海与徐森玉、王家楫等联名写信,呼吁把已运往台湾之文物运回。

    1950年3月,国立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曾昭燏被任命为副院长,不久被任命为院长。任内,她主持发掘了南唐二陵(李煜、李璟陵墓),提供了研究南唐史的重要参考资料。50年代,还先后兼任治淮文物工作队和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对华东五省重点考古发掘作出了贡献。主持举办了《社会发展史》(后改为《中国历史文物陈列》,继修改为《江苏历史陈列》)。同时,潜心考古研究,与尹焕章合撰《试论湖熟文化》、《江苏考古历史上的两个问题》等文,对湖熟文化和江苏古代文化的研究作了独到的论述。组织古代书画的征集工作,到1960年,院书画藏品达到3万多件,其中一级藏品192件,在馆藏建设上功不可没。身为博物院院长,严于律己,连公家的一张纸、一个信封都不作为私用,而且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无偿地捐献给国家。60年代初,曾致力于台湾回归祖国的活动,执着地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可曾想到,她是"大卖国贼"、"大刽子手"曾国藩的后裔,其兄又是全国知名的右派,如何能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在思想苦恼又得不到解脱中离开了人世,时间是1964年12月22日。作为一个有成就的考古学家,算"英年早逝",即使不死在1964年,也逃不过"文革"的厄运啊!她受她堂姐曾宝荪的影响终身未婚,只有她未竟的事业被后人光大发展才是给予她最好的安慰和纪念。

8 妇女活动家曾宪植

    1957年9月20日,毛泽东在怀仁堂接见参加中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一眼就认出了站在代表前迎候他的一位妇联领导人,用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故意结巴地大声召唤着:"这不是那个阿……阿……阿曾吗?"这位妇联领导人大步迎上前,也用同样的湖南乡音无拘无束地大声说道:"报告主席,我正是那个阿……阿……阿曾嘞!"毛泽东握着阿曾的手,望着代表们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发问道:"阿曾嘞,你们的这支娘子军怕是打不过曾文正公的那支湘军吧?""打得过!打得过!要定是打得过!"阿曾神态严肃而又自信地回答。这个"阿曾"就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清宣统二年(1910)生。6岁入长沙古稻田附小读书,13岁考入古稻田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受校长徐特立的思想熏陶,决然投笔从戎,1927年2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生队。同年随叶剑英率领的第四军官教导团南下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转入香港开展地下活动。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上海地下党留守机关,并就读于华南大学。1929年5月,因参加示威游行活动被国民政府逮捕,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狱后留学日本。在日期间,被人出卖入狱。在狱中镇定自若,神情傲岸。有一次,日本人找来一个"中国通"提审曾宪植,问她是不是共产党人,机敏的曾宪植用湖南话反问他们是否晓得中国的曾国藩,并说她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弄得"中国通"疑信参半,曾宪植又如数家珍地把曾氏家族说了个遍,"中国通"冲着这位大清帝国的名门之后,鞠了个九十度的大礼。第二天就被日本人恭恭敬敬地请出了牢房。1931年回国。1937年调武汉新华日报社,不久与叶剑英结婚,并且上了《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昭和,配李氏,长沙李佛肩女。……生女四……次宪植,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毕业。从广东叶真卿。"叶真卿即叶剑英。1938年秋,曾宪植在香港做地下工作时生下爱子叶选宁。次年,将未满周岁的儿子辗转送回了荷叶大夫第,独自来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叶剑英在南岳游击训练班任教官时,曾下山到大夫第看望儿子。1950年才将儿子接到北京。叶选宁在荷叶住了11年,受到了良好的曾氏家塾教育。"文革"中因得罪"中央文革"的一位大人物,以"反革命罪"坐了两年牢,后被送到渤海湾边一所农场劳改,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时,不幸被机器轧断右臂,落下终身残废。叶选宁90年代在总参工作,中将军衔。1941年,曾宪植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后来根据党组织的分配做过妇女统战等方面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一直在全国妇联,先后任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在北京椿树胡同全国妇联机关大院东北角的一间小屋住了几十年,一张屏风隔在两张单人木板床之间,里面那张是曾宪植睡,外面那张是留给儿子的。屋里陈设极为简单,四只小板凳围着一张小矮桌,用来吃饭会客,一个小蜂窝煤炉,取暖烧饭兼而用之。对同志真诚相待,帮助她们排忧解难。"文革"中造反派批判她是一把"大黑伞",还罗列出72个"小鬼"在这把"大黑伞"下受到庇护。"文革"伊始,曾宪植最先受到冲击,后又被送到位于冀中衡水县疙瘩头村的全国妇联"五·七"干校,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还被作为"专政对象"假枪毙过。1974年,叶选宁从北京去衡水看望妈妈,妈妈疾病缠身,憔悴不堪。回到北京后,饱含着对母亲的爱,用左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请示毛主席批准他母亲回京治病。两天后,毛主席收到了这封信,当即批示:"似应同意他的请求,请恩来同志予以安排。"当日晚,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一辆卧车载着军代表驶向衡水,次日,曾宪植被接回北京,住进阜外医院。1978年9月,在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并再次担任妇联党组副书记。1989年10月11日在澳门病逝,20日在广州举行了向遗体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上有一幅挽联是曾宪植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党想为人想,把荣誉推出去,把责任揽过来,斥骂赞许不顾,志比泰山胸若沧海;
不计得不计失,是真理拚命干,有意见当面提,上下亲疏弗论,情同白玉气贯长虹。


    参考引用文献:
    1、赵世荣·曾国藩的故园·长沙:岳麓书社,2000
    2、禹寿全·双峰县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3、蒋薛、唐存正·唐群英评传·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4、曾宝荪·曾宝荪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1986
    5、《双峰文史》第三、四辑
    6、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周芾棠等·秋瑾史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8、李卫平·阿曾妈妈·传记文学,1993(4)
    9、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1916
    10、徐少英·曾宝荪桃李满天下--一位女教育家的生平事迹·(台北)湖南文献,1978(6-4)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