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诞生的地方。 湘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自南向北,流贯全省, 注入洞庭湖,湖南因而简称“湘”。湖南境内广植芙蓉, 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湖南省还有“芙蓉国”的美誉。毛泽东曾在诗中盛赞:“芙蓉国里尽朝晖”。
  南东邻江西,北交湖北,西连重庆、贵州,南接广东、广西,辖13个市和1个自治州,共有136个县(市、区)以上行政单位,省会设长沙市。全省地势是,东南西三面环山, 东有罗霄山脉,南有南岭,西有武陵、雪峰山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为丘陵、盆地。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称“四水”)汇聚洞庭湖,流入长江。按地理位置,全省大致可分为湘北(常德、益阳、岳阳三市),湘中(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娄底五市),湘南(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和湘西(怀化、张家界两市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个区域。 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00多万。
 南处于中国的中南部,北靠长江黄金水道,南临广东沿海,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是中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地带,中国长江开放经济带与沿海开放带的结合部,具有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湖南是华南交通的重要枢纽,境内有京广、湘桂、湘黔、浙赣、枝柳五条铁路和77条国家级和省级公路,1万多公里内河航道,40多条空中航线,构成了水陆空互相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综合性立体运输网络。省内株洲市和衡阳市有特大型铁路货运编组站。岳阳市城陵矶两个5000吨级外贸码头,是长江内河航运的重要对外开放港口。所有这些,为湖南的开放开发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湖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境内有30多处旧石器时期遗址,900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据考古发掘和文字记载,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便在这里生息繁衍,过着原始农业和家庭饲养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湖南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形成的基地之一,常德市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古城址的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上提早了近两千年。这里的古水稻的发掘,表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或发祥地。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唐朝始设“湖南观察使”衙署, 宋朝设“湖南路”, 明朝设“湖广行省”,清朝设“湖南省”。
 南古属楚国,被尊为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湖南,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105年,耒阳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造了世界第一张多种植物纤维纸。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是湖南省衡阳县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9年间,湖南涌现了魏源、何绍基、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宋教仁等杰出人物。这段时期,湖南被列入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的有83人,占书中所列全国名人的10.9%。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湖南涌现出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物,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就是杰出的代表。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画坛一代宗师齐白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湖南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共16人,在外地工作的湘籍两院院士45人,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至18℃之间, 冬寒期短,无霜期长,适宜动物的繁衍和农作物、林木的生长,享有“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的美誉。全省现有可耕地330万公顷,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其中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他农作物中,苎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柑桔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著名土特产有黄花、湘莲、生姜、冬菇、苡米、辣椒等。畜牧业以养猪为主,宁乡猪、滨湖水牛、湘西黄牛与马头羊、武冈铜鹅、临武鸭等久负盛名。
   湖南是中国江南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64种,一类保护植物3种, 如有被誉为当今植物“活化石”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的珙桐,还有著名的水杉等。“八五”(1991-1995年)计划期间,湖南的粮食生产一直平稳发展,棉花由12万吨增加到22.4万吨,油料由72万吨增加到112万吨,肉类总产量由189万吨增加到317万吨,全省基本实现了绿化宜林荒山的目标。随着“九五”(1996-2000年)计划的完成和“十五”计划(2001-2005)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湖南省将从农业大省跨入农业强省行列。
 南又是个矿产资源大省,素有“有色金属矿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的美称。全省现已发现的矿种141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3种。锑、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锑出口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铋、铷、石煤、雄黄、萤石、海泡石、重晶石、独居石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锰、钒、铼、芒硝、砷、高岭土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锌、铝、锡、钽、石墨、金刚石、 水泥配料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郴州市柿竹园矿区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新化锡矿山为百年老矿,一直保持“世界锑都”的地位。浏阳市海泡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矿产资源的一项空白。矿产资源多,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铝、锌、锑、硬质合金、氟化盐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钨精矿、电铝、电锌、汞的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苎麻纺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陶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近几年来,湖南工业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全省发电量增加到329亿千瓦时,煤炭产量增加到4694万吨,钢产量增加到177万吨。
 南还是个旅游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15大名胜旅游区,100多处旅游点。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所在地(株洲市炎陵县),是舜帝有虞氏陵寝所在地(永州市宁远县九疑山),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怀沙沉江和墓葬之地(岳阳市汩罗江)。现有资料证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的陵墓就在石门县的夹山寺。省会长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省有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有中国四大淡水湖泊之一的洞庭湖;有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有中国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碑林;有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被誉为“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有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长沙岳麓山爱晚亭,还有常德的桃花源、益阳的桃花江等,都是名扬古今的风光名胜。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走马楼三国吴简等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湘西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保存完好,其独特的风物风情闻名遐迩,令人陶醉。张家界市武陵源,以千峰耸立、万木峥嵘的奇特自然景观,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等四大景区为中心,游览面积近80平方公里。湖南还是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求解放、争自由的革命胜地,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和领袖人物,留下许多革命遗迹。全省现有列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地88处,已建各种纪念馆30多个。这些地方不少也是旅游胜地。
  南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科技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是湖南一大优势。全省现有县以上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77个,技术贸易机构3000多个,民营科学研究机构1200多个。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03.6万人,有高级职称的18.1万多人,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近几年来,全省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计算机研制与开发、超硬材料、精细化工、资源深度开发、节约能源以及某些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省现有49所普通高等院校,大中专在校学生30多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一些主要城市新建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省会长沙陆续建成了12个重点项目:湖南广播电视中心、湖南新闻大厦、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毛泽东文学院、湖南图书城等。湖南堪称出版大省,湘版图书在连续几届中国图书评奖中,获奖数都居全国前列。全省文学艺术创作、广播影视事业、卫生和体育工作以及社会福利事业都有较大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健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得到重视。
 前,湖南省正在实施以对外开放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发展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在开放的整体布局上,重点是集中力量搞好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六市的开放开发。省会长沙则作为重中之重。在开放的视野上,湖南已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在开放的领域和层次上,湖南实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经贸战略,已与135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往来。目前湖南省出口商品有24大类,1100多种,如大米、茶叶、苎麻、牲猪、钨矿、锑矿、硬质合金、烟花、陶瓷、湘绣、羽绒制品、菊花石雕等,其中苎麻纺织品出口占全国的1/3、陶瓷出口量占全国的1/7。近两年来,湖南切实加强了能源、交通、水电、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信息咨询服务,努力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保护外商在湖南投资的合法权益。这一切,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商来湖南做生意和投资兴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世纪之交,全省各地都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全民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坚持依法办事,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也在加强涉外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扩大开放的需要。在新世纪,湖南将继续扩大投资领域,逐步开放竞争性产业,如流通、旅游、服务贸易等行业,开放省内市场,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等产业。可以相信,新世纪的湖南,一定会更加开放。

索引

地 理


历 史


资 源


旅 游


前 景

 


返回主页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