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构成(见右侧图表)
 总人口:湖南全省总人口为6500万人。在总人口中, 男性占51.9%;女性占48.1%。
 人口的地区分布:全省人口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 影响,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湘中、湘南和湘 北地区。1997年末,全省市镇人口密度为305.24人/平 方公里,全省市镇人口为162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25.2%;乡村人口为483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4.8%。全 省非农业人口为1215.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   18.8%;全省农业人口为5249.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 的81.2%。
 人口的发展:据抽样调查,1998年人口出生率为   12.31‰,死亡率为7.10‰,自然增长率为5.21‰。年末 全省总人口为6502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生育观念 发生较大的变化,计划生育率达到94.6%。人口类型已 由“成年型”跨入了“老年型”。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464万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14%。
族分布
  湖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  在湖南省境内居住的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等41个民族。
  湖南各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除古称“华夏”的汉族是湖南的古老民族外,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等也是自古以来就长期生息在湖南境内的民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则是从外省迁入湖南的。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 湘南和湘东边远山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5%,其余15%的人口分散杂居或聚居于全省各地:如武陵山和雪峰山以西的山区聚居着95%以上的土家族和苗族人口。贵州高原余脉和雪峰山以西的山区,聚居着96%以上的侗族人口。湘桂、湘粤边界之间的山区是瑶族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域。
主要少数民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毕际卡”。 唐、五代时,该民族发展很快,势力逐渐强大,其首领被朝廷任命为刺史,掌管各洞、溪(古代土家族行政单位)。 元、明时,设永顺、保靖等宣慰司。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认定为单一民族。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凤凰、桑植、大庸、古丈等县、市。
  苗族:自称“果雄”、“缩”或“髦”。古时生活在“左洞庭、右彭蠡”一带,后西入武陵山区,定居繁衍。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族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凤凰、吉首、泸溪、保靖、古丈、龙山等县市和城步苗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及麻阳、绥宁二县。
  侗族:自称“千”或“金”。 侗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瑶族:自称“尤棉”。很早以前就散居在湘南、湘东等地的丛山密林之中。瑶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主要分布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和江永、蓝山、宁远、道县、新田、郴县、桂阳、宜章、资兴、常宁、隆回、新宁、城步、辰溪、溆浦等县。
  壮族:古为“百越”的一支,自称“布越”、“布壮”,秦时称“西瓯”、“骆越”。东汉以后称“俚僚”,以后通称“布壮”。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即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清塘壮族乡。
  回族:湖南的回族主要是明初由南京和北京迁来的。回族有文字, 即回文。语言与汉族通用。主要分布在常德、汉寿、桃源、隆回、邵阳等县和邵阳、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等市。
  此外, 还有维吾尔族, 主要聚居在桃源县和常德县。白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
少数民族地区特点
  湖南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边远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域广,人口少,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缓慢。物产除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桐油、板栗、棕片、药材和兽皮等山货。此外,还有丰富的木材、草山、矿产和水力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大力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分散居住在边远偏僻山区,交通运输不便,90%以上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他们的底子薄,条件差,生产力低。目前,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以粗放的耕种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经济不发达,属于贫困落后地区。今后,湖南省各级政府将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和特点, 因地制宜地建设工厂、矿山,办农、林、牧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商品生产,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公里,南北直线距离最长774公里,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幅员中居第11位。是一个紧邻沿海地区的内陆省份。
  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武 陵山、雪峰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
  境内水系比较完整,湘北有洞庭湖,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因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现有水面约2691平方公里。省内主要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城陵矶注入长江。湘、资、沅、澧四水在省境内长达2200多公里,支流近5000条。省内河湖密布,水网纵横,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湖南境内土壤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多。适合水稻生长的田土约占两成。
  湖南良好的自然环境,蕴藏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与旅游资源,获得了“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和“旅游胜地”等赞誉。
候条件
气候特点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与本省位于北纬24°39′-30°08′之间,居亚欧大陆东南部,面向太平洋,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湖南气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全省4-10月,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极大值与极小值的地区差值比平均值的地区差值大1.29倍,雨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1460毫米,最多年几乎为最少年的3倍。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日照、气温和积温
  全省年日照时数为1300-1800小时,以洞庭湖为最多,岳阳可达1840小时,南部江华只有1360小时,长沙、平江、常德全年有1700小时以上。安化及西南通道日照时数1400小时。就全年平均来说,日照百分率,湖区可达40%以上,其他各地都在30-40%之间。从季节上来说,夏秋日照率大于春冬。七、八月日照时数在200小时以上,日照率多在50%以上。二月份日照时数大部份地区均不足80小时。大致是日照时数东半部多,西半部少。全省太阳辐射量86-109千卡/平方厘米.年,是同纬度中光能比较充分的省份,年总辐射量以洞庭湖区最大,次为湘南和湘中,湘西最小。 太阳辐射量与日照时数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
  湖南热量丰富。年气温高,夏热期长,积温多,生长季节也长。本省位于中亚热带地区,太阳入射角较大,因而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在16-18℃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大致在醴陵、衡阳、东安一线以南地区,年平均温度一般在17℃以上,耒阳、宜章、新田、道县等县在18℃以上,此线以北多在17℃以下,湘西北龙山、花垣在16.5℃以下。
  湖南冬季处在冬季风控制下,而东南西三面环山,向北敞开的地貌特性,有利于冷空气的长驱直入,故一月平均温多在4-7℃之间,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极端最低气温,大致以浏阳、株洲、湘乡、祁东、洞口至会同一线为分界。此线以北绝对最低温一般在-9℃以下,临湘曾出现过-18℃的低温。此线以南绝对最低温一般在-9℃以上。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气温高。七月平均温多在27℃以上,以湘江下中游最高,七月平均温在29℃以上。等温线呈南北走向。长沙曾出现过43℃的极端最高气温。
  湖南积温比较丰富,热量条件比鄂、滇、黔、川和江浙一带富足,大约和江西不相上下。积温分布湘东高于湘西北。醴陵、株洲、衡山、东安等县以南的湘江河谷地区≥10℃活动积温多在5500℃以上。本省积温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湖南无霜期长达260-310天,大部份地区都在280-300天之间。
降雨量
  湖南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各地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的保证率在90%以上;大于1200毫米的保证率有70-80%。降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雨量的地域分布上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三个多雨区是:①雪峰山脉北端多雨区。以安化为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700毫米以上,其周边也在1500毫米以上。②湘东南多雨区,以桂东为中心,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其周边也在1500毫米以上。③湘东幕阜、九岭山多雨区。以浏阳为中心,雨量1500毫米以上。此外湘南九嶷山和湘西北澧水上游一带降雨量也相当充沛。三个少雨区是:①湘北洞庭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南县只有1230毫米。②衡邵干旱走廊,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③湘西南边境新晃、芷江、会同一带,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新晃仅1163毫米。第二、在雨量的季节分配上,具有春夏多雨,秋冬少雨的特点。本省年内降水的变化大致与海洋气团的进退一致,雨水集中于春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秋冬两季只占30%。但春多于夏,秋多于冬。第三、在降雨量的变率上,具有年际变率小于季变率的特点。本省降水的年变率不大,皆在12-18%之间。降水的季变率大,而夏季最大,一般在40-60%,七月又大于六月,七月份多年降雨变率一般在50-60%。

气侯条件
人口构成
民族分布
地理位置
回主页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