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 文化、 科学技术和交通的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市现辖芙蓉、开福、天心、岳麓、雨花5个城区和长沙、望城、浏阳、宁乡4县。全市(含4个县)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54平方公里。全市(含4个县)现有总人口577万人,其中市区(含郊区)人口约170万人。
  长沙之名始于西周,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长沙逐渐成为楚国南部一个经济、文化、军事重镇。秦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为当时全国36郡之一。汉代长沙为诸侯国的都城,唐代和宋代为潭州长沙郡治,元代为天临路治,明代改为长沙府治,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为湖南省治,民国11年(1922年)定为湖南省省会。民国22年(1933年)成立长沙市。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长沙市地处湖南省东部富饶的湘中河谷平原。往北有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往南有巍峨秀丽的南岳衡山。清澈的湘江穿城而过,把市区分为东西两片。东片是人海闹市,西片岳麓山下是全市高等院校的集中地,整个市区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温多变,夏秋多晴,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年平均气温16.8-17.2℃,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这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适合植物生长。农业是长沙市经济的一大优势,所辖4县均为湖南省的商品粮基地县。水产品、经济作物有棉花、烤烟、黄花菜、湘莲、柑桔等。长沙市的农户饲养畜禽和鱼类具有悠久的历史。生猪生产不仅发展快,而且质量好。长沙、望城、宁乡三县均为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宁乡县的“宁乡猪”、长沙县“大围子猪”都是有名的良种猪。渔业也是长沙市的一个传统养殖项目,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普及和推广运用,不仅渔业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开发出一批如湘云鲫、湘云鲤等产量高、生长快、味道好、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鱼类新品种,鲈鱼、桂鱼等高档鱼种也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
  长沙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铁路有京广复线贯穿南北,浙赣线、湘黔线连接东西。长沙火车站是全国大型客运站,乘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等城市。公路四通八达,新建的长沙汽车东站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站之一。长沙市的内河航运也很便利,长沙港是省内客货运输的主要港口之一,走湘江往南可上溯衡阳、郴州、永州,往北入洞庭湖,既可将省内湘、资、沅、澧四大水系连接一起,又可与长江流域各省相连,外运船只还可出洞庭湖沿长江直接出海。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是湖南省连接世界的空中桥梁,已与国内主要城市相连,并已开通直达香港、曼谷等城市的国际航班,其扩建工程完成后,将成为华南地区又一大型国际航空港。长沙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邮电、通信系统,开通了与省内和全国主要城市的长途自动电话,开办了国际、港澳的电报、电话业务,加快了信息传递。随着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等最新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长沙的网络信息服务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长沙金属矿产种类多,非金属矿产独具特色。全市现已查明有铁、锰、铜、铅、锌、金、银、海泡石、菊花石、磷、硫、煤等40余种矿藏。其中,已探明的海泡石和粘土矿储量为全国之冠,享有“国中之宝”的美誉;菊花石矿是湖南独一无二的矿产,也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矿床,潜在经济价值大,开采利用前景好。长沙市的工业以电子、食品、机械为支柱产业,化工、建材、轻纺、医药、汽车、冶金等工业也有较好的基础。卷烟、彩色显象管、膨化食品、直燃式空调机、电冰箱、汽车电器、机床、水泵、风机、汽车及内燃机配件、电位器等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沙还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产地,湘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铜官陶瓷、浏阳花炮久负盛名,一批传统出口产品如羽绒制品、花岗石制品、竹编棕编制品等,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信誉。
  长沙商业发达,自古以来便是商贾云集、交易兴旺的商品集散地,清末已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现有商业服务已形成市内网点密布并辐射全省和周边省份主要城市的大商业格局。全市商品集散量、交易额、商业活动辐射面等均在全国有重要地位。长沙还是湖南的金融中心,保险市场、信托投资、期货交易、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日趋活跃,与国际金融接轨率也日益提高。
  古城长沙风光秀丽,文物古迹甚多。岳麓山、湘江沿岸、年嘉湖、桔子洲等都是市区内著名的旅游休闲胜地。全市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5处。出土文物有大批各色各样纺织品、漆器、帛画、陶瓷、铜剑等,多是我国古代艺术瑰宝。市内主要名胜古迹有:马王堆汉墓博物馆、岳麓书院、麓山寺、开福寺、天心阁、岳麓公园、桔子洲头、烈士公园等。长沙还是我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活动中心之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著名人物谭嗣同,首先在长沙创办时务学会,当时长沙与上海、广州并称为变法运动三基地。辛亥革命的杰出领袖之一黄兴和民主革命的名将蔡锷均先后国葬于岳麓山。长沙还是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郭亮等中共领导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心。市内重要革命纪念地有: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自修大学旧址-船山学社,湖南第一师范,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等。
  长沙的科技和教育事业正在不断进步。科技繁荣、人才辈出是长沙的一大优势。全市现有普通高等院校23所,在校大学生10万余人;有科研开发机构129所,科研人员21.8万人。全市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杂交水稻、 银河巨型计算机、试管婴儿、遗传工程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几年来,长沙市加快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增强。现已基本建成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商业服务体系等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长沙市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已有极大的改善,政策更加优惠和实惠,手续更加简便,办事效率大有提高。
阳市
  岳阳,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长江穿北境而过,是湖南的“北大门”,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现辖岳阳楼、君山、云溪三区,岳阳、平江、临湘、湘阴、汩罗、华容六县(市)及屈原、钱粮湖、君山、黄盖湖四个农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
   岳阳市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带,长江黄金水道、京广铁路、107国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京珠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经济腹地广阔。湖南各地通过长江东进出海和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通过京广铁路南下的大规模人流、物流都可在此中转,交通枢纽作用十分突出。岳阳素称“鱼米之乡”,全市有5个县(市)、4个国有农场被列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大县。
   岳阳是沿江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先后被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营运、安居工程、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和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岳阳恒立、正虹饲料、岳阳兴长、洞纺、天一泵业等几支股票相继上市。花板桥蔬菜、药材、洞庭渔都和旧货市场进入国家级市场行列。自1992年被国家批准为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岳阳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17个,合同利用外资1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在湖南各地市和长江流域中等城市均居第2位。全市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90多家,已形成石化、饲料、医药、机械、建材、轻纺等支柱产业。在市区沿长江和京广线的30公里地段落,分布着巴陵石化公司所属的长岭炼油厂、洞庭氮肥厂、岳阳化工总厂、鹰山石化厂等一大批石化企业,构成了实力雄厚的石化工业走廊,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饲料工业迅速成为第二大支柱,是全国最大的浓缩料生产基地。还有全国最大的大客空调生产厂家恒立公司、全国十大纸厂之一的岳阳造纸厂、湖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华能岳阳电厂、东南亚最大的农药生产基地临湘氨基化学品厂、亚洲最大的洞庭苎麻纺织厂等优势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在能源、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120亿元,先后兴建了城陵矶两个5000吨级外贸码头、岳阳千吨级码头、全国一级火车新客站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纵贯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沟通湘北干线的洞庭湖大桥正在加快建设。这些将逐步构成岳阳多条铁路干线接轨、多条高等级公路交汇、多层次水运航道联网、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沿江沿湖一线防洪大堤普遍加高加固,防洪保安能力大为增强。岳阳还建有全省最大的邮政枢纽中心,全市公用和住宅电话发展到23.3万户,移动电话6.2万户,无线寻呼18万户。房地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4.4平方米。
   岳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浩瀚美丽的洞庭湖环抱城区,湖中的君山岛上古迹遍布,风光旖旎;耸立在城西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珍贵文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蜚声海外,汨罗江上屈魂不老,为中国龙舟文化发祥地。岳阳集名水、名楼、名山、名文、名人于一体,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和龙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在全国独树一帜,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1月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岳阳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将岳阳楼公园沿洞庭湖向南北两侧拓展,建成十里“外滩”。“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岳阳形象”,岳阳正大力营造城市软环境,使岳阳成为环境整治的亮点、开发建设的热土,成为好干事、干大事的用武之地。
潭市
   湘潭,一座具有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哺育了毛泽东以及彭德怀、陈赓、谭政、黄公略、罗亦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湘潭秦以前属荆楚之地,唐朝始设湘潭县。现辖雨湖区、岳塘区、 湘潭县、 湘乡市和韶山市,全市总人口277.4万人,  土地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
  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区, 与长沙、 株洲构成湖南的“金三角”,为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和发达地带,也是湖南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地区。湘潭自古在湖南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运时代曾为江南名镇,素有“金湘潭”之称。境内交通发达,是内陆地区通往广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湘黔铁路复线横贯市境,京广铁路复线在市区东北角通过。107、320国道在市区交汇,建设中的上瑞高速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呈东西、南北向在湘潭交叉。从已建的长潭高速公路行驶40分钟即可到达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水路有湘江流经市境,经洞庭湖入长江,常年可通1000吨级货轮。
   湘潭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充沛。优良的土质和光、热、水、气条件,形成了湘潭丰富的自然资源。湘潭市植物群落为典型亚热带丘陵性马尾松群落。其自然植被区系组成,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薇茴科、芸香科等。现有森林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树种资源有92科236属539种。用材林有杉木、马尾松、樟树、楠木、石栎等16种。经济林有柑桔、油茶、油桐、棕、乌桕、桑、桃、李、梅等。木材蓄积量为146.48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20平方公里,3.84万立方米;幼林886平方公里,77.7万立方米。农作物资源丰富。全市可供栽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上千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98科50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20余科300多个品种。湘潭县的湘莲寸三莲,以优质高产驰名中外。全市动物种类繁多。爬行类有龟、鳖、蛇等。鱼类有12目24科82属143种,养殖的鱼类有40多个品种。家畜饲养以生猪为主。所辖的湘潭县、湘乡市是全省三元瘦肉型杂交猪生产基地。家禽饲养以鸡为主。全市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36种,主要有石灰石、矽吵、白云石、石膏、方解石、磷矿石、锰铁、煤、石英砂、钾长石、重晶石等。累计探明储量8.1亿吨,保有储量7亿吨;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0.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21.3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16万千瓦,占蕴藏量的73.4%。
   湘潭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人文特色鲜明。全市拥有各类旅游资源80多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尤其是韶山的毛泽东故居,乌石的彭德怀故居,潇湘八景之一的昭山风景区,风光秀丽的水府庙水库景区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历代名人留下的宅第、墓冢、牌坊、亭台、寺庙、题辞、诗赋、故事等各种资源,堪称无价之宝。
   近几年来,湘潭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粮食亩产过吨粮,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小康。农产品总量成倍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年均增长4.3%。粮食总量增长3.1倍。出栏肉猪增长28.8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95%和84.8%。非农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29.3倍,年均增长18.6%;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为3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9.4%。全市乡镇企业达90794个,实现总产值331.5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90年代以来,全市建成114家龙头企业,10个农产品商品基地,30个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在国内15个大中城市设立60多处名优特新农产品销售机构,湘莲、火腿肠、生猪等农产品出口海外。初步形成以生猪、粮食、湘莲三大主宗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湘潭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湘潭钢铁公司、韶峰水泥集团、湖南电线电缆集团、湘潭电化集团、南天股份有限公司、湘潭新电厂、金迪公司、湖南玻璃厂、省建筑陶瓷总公司等一批重点基建技改项目相继投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高速线材、优质水泥、电解二氧化锰、塔吊、冰晶石、硅锰合金、裸铜线、迅达牌燃气灶、龟鹿驴三胶冲剂、中国虎牌衬衣、聚酯切片等一批产品成为湘潭工业的拳头产品。形成了以冶金、建材、机电、化工、纺织五大支柱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电子、轻工为补充的工业体系。湘潭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机电、锰矿、氟化盐、电解二氧化锰、精细化工基地。碑酒、焦炭、卫生陶瓷、玻璃制品、铁合金、电线电缆、交流电动机的产量已居全省第1位;布、生铁、钢、钢材、塑料制品的产量居全省第2位。
   经过50年建设,湘潭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供水、城市供气、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形成健全的营运、管理网络,使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得以改善。城市绿化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了雨湖公园、和平公园、菊花塘公园、杨梅洲公园以及大大小小的街心花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39.7%。
  交通、邮电通信突飞猛进。全市公路网密度为45.4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占有8.25公里,为全省第一。全市98%的村通汽车。在不到20公里的湘江上,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公路大桥5麻。公路、铁路、水运、航运十分方便,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邮电建成了本地电话网、移动电话网、数据通信网、图像通信网、电视电话会议网等先进的通信网络。全市现有市话用户为14.15万户,农话用户3.98万户,每万人中有移动电话用户138户,有无线寻呼用户370户,邮电业成为湘潭第三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万人,拥有20家科研机构,有68家高新技术企业,93个高新技术产品。改革开放20年来,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52项,是前29年的5倍。其中5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486项成果获省、部科技奖。累计申请专利2877件,授权专利1810件,每万人拥有专利申请量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倍。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瘦肉型猪生产综合技术、吨粮田开发和两系杂交稻推广居全国先进行列。工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近5年,有40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328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全市现有5所高校,居全省第3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8%,初中毕业升学率为51.1%,高中毕业升学率为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阳市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是湘江及其支流耒水、蒸水的汇合处,京广、湘桂铁路的交点,为湘南水陆运输中心和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现辖衡阳、衡南、衡山、衡东、祁东5县,常宁、耒阳2市,和江东、城南、城北、南岳、郊区5区,总人口700万,城市人口70万,土地面积15310平方公里,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地处衡阳盆地,丘陵地形,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历史上的衡阳是一座文化古城、军事重镇、湘南商贸重镇,是王船山、蔡伦、罗荣桓的故乡。名胜古迹主要有南岳、石鼓山、回雁峰、来雁塔等。石鼓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回雁峰是南岳第一峰,座落市区,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市区又名雁城。现在的衡阳市已发展成为农业实力强劲,工业基础雄厚,市场繁荣,交通发达,人文兴旺,向现代化迈进的城市。
衡阳市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产品
  衡阳市矿产资源丰富,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陶瓷原料、建筑材料以及辅助材料等矿藏,以有色金属著称于世,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
  有色金属矿有铅、锌、铜、钨、锡、锑、钛、银等20多种,其中铅锌矿储量达262万吨,常宁有世界著名的水口山铅锌矿。黑色金属矿有铁、锰等,其中铁矿石储量达3709亿吨。化工原料主要有盐、硫铁、钙芒硝等,其中盐石 、大理石、花岗岩,其中高岭土保有储量达1580万吨。辅助材料有萤石、白云石、硅石等其中萤石保有储量达794万吨。
  近年来,衡阳市先后培植了原煤 、化肥、钢管、卷烟、汽车配件、变压器、电缆、盐化工、古汉养生精、季戊四醇、油泵、防爆叉车、大型冶金设备等一批拳头产品。其中水口山铅锌矿的铍铜合金产量、质量为国内独有,居世界前列。衡阳钢管厂是华南最大的钢管生产基地,生产的汽车轴套管荣获国内同类产品质量金奖。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形成了年产20万台油泵的生产能力,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此外,古汉养行精、大型节能变压器、季戊四醇、市话电缆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名牌产品正走向全国和世界。

衡阳市主要农副产品

  衡阳历来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牲猪等农副产品的重要产区。 粮食作物有水稻、麦类、豆类、高粱、玉米等6大类647个品种;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4类54个品种;工业原料作物4类25个品种;副食品作物5类72个品种。柑桔、黄花菜、湘莲、辣椒、荸荠、百合、茶叶、蚕桑等为衡阳的传统产品,南岳云雾茶、祁东黄花菜、衡东柑桔、台源乌莲、祁东草席是中外驰名的土特产。
  养殖动物类产品主要有瘦肉型猪、商品羊、湘黄鸡、鸭蛋、蜂蜜、肉兔、菜牛、鲜鱼等。主要经济鱼类有鲢、鳙、青、草、鲤、鲷、鲫等。
  衡阳市主要农产品及畜牧水产品产量为:粮食318.18万吨,棉花26736吨,油料161475吨,出栏牲猪749.01万头,水产品15.13万吨。
  现在衡阳市形成了优质米、棉花、瘦肉型猪、黄花菜、特种蔬菜、特种水产、小水果、席草、湘莲、柑桔十大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南县
  衡南县位于衡阳市东南部,辖24个乡镇,总人口100万,土地面积2688平方公里。湘桂铁路、衡昆高速公路横亘东西,京广铁路和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境内有湘江、耒水、春陵江、蒸水。矿产资源丰富,有钨、锰、铅、锌、铀、萤石、重晶石等30余种,萤石、重晶石储量大、品位高,驰名中外。冶炼化工、建筑建材、轻纺机电、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余种工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湘黄鸡、美国落地王鸽、柰李等出口产品畅销东南亚等地,花生、棉花、茶叶等名优特产驰名全国。旅游景点主要有江口鸟洲、岐山等。通八达境内的三塘镇是“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
衡阳县
  衡阳县地处湘江中游,辖25个乡镇,总人口110万,土地面积2645平方公里。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贯穿其境。是王船山、夏明翰、琼瑶等名人的故乡。县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瓷泥、铅锌、黄金、钠长石等20余种。农业以粮食、油料、牲猪为拳头,工业形成了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化工、造纸、印刷、酿酒等8大体系。东部的岣嵝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现在是国家森林公园。相传,大禹治水曾登岣嵝,山上现有禹王殿、禹王碑等珍稀文物。部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乃王船山隐居著书之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城西渡镇,距衡阳市区20公里,为“省级文明县城”。
衡山县
  衡山县地处湖南中部、湘江中游,因“五岳独秀”的南岳而得名。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辖18个乡镇,总人口40.26万,土地面积934平方公里。京广铁路、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1820省道贯穿全境,湘江、 水流经县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铅、锌、钨、金、钾长石、钠长石、高岭土、紫砂陶土、花岗石等,其中钠长石、钾长石和高岭土储量尤为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优质稻、席草、小水果、瘦肉型猪、湘黄鸡等生产基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初步形成了以建材、机械、化工、陶瓷、采矿、造纸为龙头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
衡东县
  衡东县位于湖南东部偏南,湘江中游,是罗荣桓元帅的故乡。辖24个乡镇,总人口65.2万,土地面积1926平方公里。京广铁路纵贯南北,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湘江、 水、永东江。矿产、 水、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有铅、锌、锰、钨、锡、铜、辉锡、砂金、银、瓷泥、萤石、重晶石等30余种矿产资源。境内有江河169条,水电开发能力约7万千瓦时。有林面积157万亩,立木蓄积量141.64万立方米,立竹量1089万根。 水——锡岩洞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农产品以粮食、牲猪、柑桔、油茶为大宗。工业产品主要有萤石粉、立德粉、机油泵、瓷器等20余个品种。
祁东县
  祁东县位于湖南南部,湘江中游。辖23个乡镇,总人口90万,土地面积1872平方公里。湘桂铁路、322国道并行穿越其境,湘江、白河在其境内交臂环绕,县城距衡阳市区54公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山塘养鱼先进县、瘦肉型猪生产县。黄花、席草、香芋、大辣椒、烤烟、茶叶、生姜、贺圆葱、柑桔、湘莲等已形成区域化产业,规模型经济。其中黄花菜年产4000吨。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铅、锌、汞、金、铜、钴、锰、 锑、磷、陶泥、重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境内有商业网点900多个,县城有8大购物中心,城乡有100多处贸易市场,是湘桂铁路沿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耒阳市
  耒阳市位于湖南东南部,耒水中游。辖31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0万,土地面积2656平方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和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三南公路横跨东西。盛产稻谷、棉花、油茶、烟叶、楠竹。油茶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市)前列。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高岭土、大理石、锰、钨等45种。煤储量达5.1亿吨,是湖南三大煤碳基地之一。工业以能源和机械制造出名,水力、火力发电达24亿千瓦时。耒阳插秧机厂生产的“东风2Z”系列插秧机和“三牛”牌耕整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出口到日本、墨西哥、越南等23个国家和地区。
常宁市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南部,辖23个乡镇,总人口83万,土地面积2074平方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在建的京珠高速公路、322国道、湘桂铁路,承接赣南、湘南、闽南的三南公路傍东西北境而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锡、铅、锌、锰、高岭土、硼矿石、硅灰石等,有稀有金属35种,铅锌储量居世界之冠,矿锡储量居全国第二,硼矿矿石、硅灰石储量居华南第一,黄金储量占湖南的一半。是粮食、牲猪、用材林湖南省基地县(市)。茶油产量居全国县(市)前列;林木蓄集量和采伐量居衡阳之首。境内的天堂山旅游风景区地形奇特,风光秀丽。
城南区
   城南区地处回雁峰下,位于衡阳市中心。总人口17万,土地面积17平方公里。区内中山南路是全国文明示范一条街,奥鑫建材批发市场、西园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是湖南同行业规模最大的特色市场。衡阳钢管厂、湖南古汉集团、南岳油泵油嘴有限公司、衡阳电线厂等衡阳市骨干企业座落其境。境内有“衡阳八景”风光旖旎。有衡阳师院等大中专院校和市一中、八中、环城南路小学等省、市重点中小学共百余所。
城北区
  城北区位于市区湘江西岸的北部。总人口20.25万,土地面积13.7平方公里。107、322国道,1814省道贯穿其境,境内有衡阳市最大的汽车站。区内商贸繁荣,共有各类市场17个,年成交额达9.5亿元。第三产业发达,辖区内酒楼、宾馆、茶肆、娱乐城数量居全市三城区首位。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丽城宾馆、中豪实业有限公司等成为近几年衡阳市个体私营经济的新星。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境内有衡阳医学院和中南工学院两所部、省属本科院校。境内的西湖公园和石鼓公园两处旅游佳境,风景秀丽,有“石鼓江山锦绣华”和“西湖夜放白莲花”的美誉,是“衡阳八景”之一。
江东区
  湘江纵贯衡阳市区,将衡阳市区划成东西两个部分,江东区位于东面。总人口16.2万,土地面积24.9平方公里。京广、湘桂铁路在此交汇,衡阳火车站座落境内,107国道、1843省道和衡花公路贯通其境。境内商贸发达。全区共有各类市场35个,市场面积30万平方米,个体从业人员3.2万人,市场年成交额突破20亿。其中太平洋服装批发市场、商业城的小百货发市场、雁东鞋类批发市场、湘江小五金批发市场、衡州干货批发市场、天力综合批发市场等八大市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年成交额均达到1至2个亿。现在,该区已发展成为湘南地区最大的“龙头市场”与“卫星市场”相连接、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商品市场与产业市场相配套的“个体商贸城”。
郊区
  郊区环绕雁城衡阳,辖8个乡镇、6个国有农场,总人口18.3万,土地面积338.9平方公里。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湘桂铁路由此发端,107、322国道和1814、1807、1843省道以及在建的京深高速公路纵横交织形成网络,湘水、耒水、蒸水交汇于此。境内有50多种主要矿产资源,其中岩盐储量达103亿吨。建立了以机械、冶金、电子、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新型散热片、生活锅炉、氧化锌、碳酸钡等,畅销国内和东南亚。农业以蔬菜、水果、水产种养业为主, 葡萄、柑桔、茶叶、龟、鳖、鹿等新兴农业产业享誉全省。
南岳区
   南岳区位于湖南省中部,辖4个乡镇,总人口5.14万,土地面积181平方公里,107国道贯穿其境。中华五岳名山之一的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素以“历史悠久名气大,五岳独秀风光好,佛道并存影响广,交通便利客源多”四大特色著称于世,享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避暑胜地”之美誉。
  南岳风光奇绝,人文荟萃,寺院林立,佛道并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茂。有8桥、9潭、9溪、15洞、38岩、24泉、9池诸胜,有被古人称为“四绝”的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人称“新四绝”的麻姑仙境之幽、禹王城之古、穿岩诗林之雅、龙凤溪之野,有春日之烟云、盛夏之茏松、金秋之日出、冬雪之冰琼“四奇”和南岳庙之雄、忠列祠之伟、祝圣寺之幽、玄都观之雅“四杰”。远古时唐尧虞来此巡疆狩猎,大禹曾在此杀白马祭天地,唐宋以来,李白、杜甫、韩愈、朱熹等鸿儒世学云集南岳,游览山水,讲学论经,著书立说,留下3700多首诗、词、歌、赋和375处摩岩石勒。南岳佛道同居一山、共存一庙之特色为中国名山一绝,在中国佛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东南亚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回雁峰 是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座落于衡阳市区,因其山势酷似鸿雁张翼回旋,又世传阳鸟不过衡山,至此而返,故名回雁峰。是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之所在。峰麓有烟雨池,相传天欲雨,则池水雾气蒸腾,故有“雁峰烟雨实堪夸”的美誉,是衡阳八景之冠。山门矗立的“大雁展翅”铜雕,是雁城衡阳的标志。山上亭台楼阁、回廊庙宇与园林小品错落有致;茂林修竹,潺潺飞瀑,峰峦叠翠,气势雄壮,引人遐思翩翩。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曾栖隐于此,著书立说,历代文人骚客相继来游,留下不少翰墨佳句,为名山增色不少。实为景色秀丽、人文荟萃的旅游胜地。
  祝融峰 南岳主峰,海拔1290米,以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峰顶有祝融殿,为石墙铁瓦结构。明万历年间始建为祠,今存建筑系清乾隆和光绪年间两次重修而成。殿后有望月台,殿前殿后的“绝顶寒松”似龙筋凤尾,有“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凋”的苍劲气态。峰下有罗汉洞、舍身岩和会仙桥,怪古嶙峋,悬崖万丈,深不见底。附近寺庙林立,景物各有千秋。上封寺后山上观日出为游人一大乐趣。
  南岳大庙 又名圣帝庙,位于南岳镇北端,背靠赤帝峰。占地9.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是五岳中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有“南国故宫”之称。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乃重修于清光绪八年。大庙坐北朝南,周围红墙环绕,四隅角楼高踞,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共分为九进,从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及北后门。院内古木参天,花草遍地,碑亭、水池之属点缀其间。内围红墙之外,东包铨德、三元、寿宁、清和等道教8观,西列双峰、天堂、全宝、龙塘等佛教8寺。乃我国佛道同尊共荣的一处典范胜地。
  南台寺 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由海印和尚所建,为南岳最古老的佛教传播之所,又称“天下法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日本高僧晓梅来南岳礼祖,赠铁板眼《藏经》一部,共5700余卷,存南台寺藏经楼。抗战前日本每年都有佛教徒组成的“礼祖代表团”来此。今有建筑是清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1903-1907)所建。有山门、关帝殿、佛殿、方丈室、藏经楼、斋堂、禅堂等。寺内神像尚存,寺周竹树繁茂,一片葱茏。1998年,南台寺后新建了金刚舍利塔。塔共九层,高49米,塔顶供奉的两颗佛祖舍利,经鉴定为隋文帝杨坚向当时全国17个著名寺庙所颁赠的佛祖舍利之一。
   水帘洞 位于南岳镇以北3公里处的紫盖峰下,相传为朱陵大帝所居,故又名朱陵洞。这里峡谷峭峙,数溪会合,溪中有池,池满水溢,顺陡壁直泻而下,形似银帘垂空,故名水帘。瀑布旁原有一龙王庙,清光绪年间李元度于庙旁建第二洞天,唐玄宗李隆基曾于开元二十六年派内侍投金龙告书于此。水帘洞一带的石壁上,计有历代题刻50多处,为南岳衡山一组较大的摩崖石勒群。


   株洲,位于湖南省的东部,辖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和城市荷塘、芦淞、石峰、天元四区以及国家级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11420平方公里,人口约360万。
  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在株洲交汇。株洲车站是全国铁路客货运输五大特等站之一。株洲北站是南方最大的货物列车编组站。公路四通八达,320国道与107国道高等级公路和正在建设的京(北京)珠(珠海)高速公路穿越其间,水运可抵长江出东海,空运距黄花国际机场65公里。湘江穿城而过,四季通航,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千吨级泊位的永利码头,集装箱船可直通洞庭、长江。
  50年代,株洲被列为全国八大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之一。经过40多年的建设,今日株洲,已发展成为一个以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导,拥有电力电气、煤炭采选、麻棉纺织、轻工、陶瓷、电子、仪表、塑料、皮革、医药、橡胶制品等工业门类的新兴工业城市。这里拥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株洲电力机车厂,世界第二大硬质合金生产厂家株硬质合金厂,中国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新中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个硬质合金顶锤,第一辆大型落门孔车……,50多个全国第一相继诞生在株洲。株洲的工业总值居全省14个地市的第二位。
  株洲有各类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30余家,有粮油食品、茶叶、土畜、轻工纺织、五金矿产、化工医药、工艺美术、机械设备、有色金属、烟花鞭炮九大系列180余种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株洲是中国第一个双季稻田成建制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冬寒期短,无霜期年达282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粮 食、牲猪、乡镇企业是株洲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座落在株洲炎陵县的塘田乡鹿原坡。炎帝陵区面积2.4平方公里,陵殿面积3000平方米,江泽民总书记于1993年为其亲笔题词“炎帝陵”。炎帝陵历代为 海内外炎黄子孙所 敬仰。湖南省和株洲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每年都定期在这里举行 规模盛大的祭典活动。
  几十年来,株洲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株洲的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已开通程控电话20多万门。城市实现集中供水,市区三个水厂日供水量达115万吨,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八位,是湖南省人均供水最多的城市。电力由华中电网统一供应,葛洲坝到株洲50万伏送变电工程并网送电。东江至株洲22万伏输电线路已建成投运,株洲电业局已成为湖南省电压等级最高,负荷最大的供电企业。从1986年开始,初步实现了城市主干道上居民集中供气,是江南集中供气最好的城市之一。城市气化率达8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分别为33.7%、3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05平方米,1994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绿化优秀城市”》
工  业
  株洲市是湖南的新兴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目前,全市共拥有工业企业1800多家。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29家(国有企业152家,集体企业227家,股份制企业8家,外资、 中外合资、港澳台资企业及其它类型企业42家,非独立核算企业100家)。
   全市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拥有机械制造、有色冶金、化学工业、建筑材料、 煤炭采选、 电力电器、电子仪表、麻棉纺织、塑料皮革、陶瓷搪瓷、食品包装、烟花鞭炮等30多个门类、4000余种产品。主要工业产品共有219种,其中,“火炬”牌铅锌锭、“钻石”牌硬质合金、“韶山”牌电力机车、“国光”牌日用瓷、“火炬”牌火花塞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长期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千金”牌妇科千金片、“日出”牌太子奶、“湘江”牌电焊条、“骆驼”牌饲料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也颇负盛名,深爱各地客户和消费者的欢迎。机械、冶金、化工、建材是株洲的四大支柱工业。
   机械工业:是株洲最早发展起来的工业行业,以铁道机械、交通工具为主。株洲电力机车厂年产电力机车200余台。株洲生产的各种货车车辆、铁路槽车、轨枕在全国铁路机械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汽车工业发展较快,配套生产农用运输车、运钞车等轻型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汽车车轿、传动轴、各种汽车齿轮、汽车变速箱、汽车油箱、火花塞等汽车配件,逐步形成了铁路车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四大交通工具的生产优势。此外,航空发动机、燃汽轮机等大功率动力机械和航模发动机、电瓷、焊条、焊机、轴承、轴瓦、门吊、轿吊、工业链条、微型压缩机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有一定的优势。
   冶金工业:株洲硬质合金厂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硬质合金生产企业,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品誉满海内外。全市钨、钼、钽、铌已形成提取、深度加工、联合生产的配套体系。株洲冶炼厂是中国重要的有色冶金生产基地,除主要生产铅锌外,还生产铜、金、银、铋、镉、锗等20多种金属产品和多种有色合金。“火炬”牌注册商标矿药剂、金属压延等系列产品。黑色冶金工业拥有采矿、炼铁、炼钢、轧钢、焦碳、耐火材料等行业。
  化学工业:株洲是湖南化学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有化学原料、肥料、农药 、医药、有机化工、橡胶加工、化工机械等主要行业,共有产品10大类117种。化学原料在株洲市化工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硫酸、烧碱、聚氯乙烯、白粉、离子交换树脂、液氯、纯碱、轮胎的生产能力居湖南省前列。苯粉、化工助剂、环氯乙烷系列产品、划酸二乙酯、不饱和树脂以及戴芬逸多原粉、玛琳双胍原粉、土霉素盐等化学医药原料在省内为独家生产。株洲化工厂是湖南省主要化学原料生产厂家,生产基本化学原料20多种。
农  业
  耕地面积242万亩(水田213万亩,旱土29万亩),山地118.96万亩。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土壤种类多,适种性广,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是湖南农业高产、稳产地区之一。
   粮食是株洲农业的主导产业, 全市有四个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1997年以前,年上交国家高品粮在5亿斤以上。自1986年以来,全市大力开展“吨粮田”建设活动,经十年奋战,三年攻坚,1995年一举建成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羞建制过吨粮的地级市,并连续两年巩固吨粮成果。
   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株洲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愈来愈大。1997年产值占种植业产植的38%,并培育出新世纪梨、脐橙、黄花梨等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名估产品。
  全市于1993年消灭宜林荒山,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94%,森林资源蓄积量达131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生产产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
   1997年全市出栏牲猪345万 头,养殖业产值达到37.24亿元,占农业部产值的49%,与种植业平分秋色。
   全市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1万处, 旱涝保收面积达200万亩。1994年来,先后对湘江、渌江、米江、攸河、沙河、铁河等河堤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在1995年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竞赛中获第一名。
   全市现有乡镇企业13.8万家,从业人员65.8万人;1997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4..085亿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48.26亿元,实交税金5.16亿元,实现利润21.27亿元。
   农民生活。 1997年,全市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87%,有7个县(市、区)109个乡镇通过省、市小康验收。炎陵、茶陵两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株洲农村已全部通过教育“两基”达标,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83.3%的行政村通上了程控电话,79.3%的农户饮上安全饮用水。
科技、教育

  雄厚的科技力量是株洲发展的基础,全市有各类科学技术人员11万人,占湖南省科技人员总数的1/7,并且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科技专家。全市现有省(部)、市属独立科研院所32个,厂办科研、开发机构121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2个。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608研究所、陶瓷研究所、株洲冶炼厂研究所、株洲硬质合金厂科研所等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技术产品可与国际上同类产品媲美。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230家,技工贸总收入逾6亿元,利税过亿元,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企业。自1978年以来,全市获奖科技成果达1095项,其中国家级63项,省级436项,市级596项。经鉴定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0%。在实施的182项星火计划中,国家级17项,省级65项,市级100项,总投入3.8亿元,实现年新增产值14.3亿元,利税4.5亿元,1994年底,株洲市被湖南省列为唯一星火科技示范城市。“八五”期间,全市共推广成果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27项,市级59项,总投资约1.5亿元,累计创产值5.4亿元,利税1.5亿元。株洲市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技人员合理分流,民营科技企业实力日益增强,全市拥有民营科技企业230家,从业人员1.1万人。1997年10家重点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产值2.57万元,利税1518万元,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5年,株洲市首批进入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行列,1997年又再获殊荣,成为湖南唯一两度获此殊荣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8%。
   株洲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现有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12所,农职业中学25所,普通高中44所,初中195所,小 2145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幼儿园90所。有成人高校10所,成人中专13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285所(职工培训学校41所,农民培训学校2244所),成人中学13所,成人初等学校1836所。特殊教育从无到有,现有规范化聋哑学校1所,弱智儿童学校2所。1998年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全部合格。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分别达到98.3%、98.5%、97%。职业技术教育也初具规模,全市共办综合性职业中学7所;农业职业中学4所;卫生职业中学2所;林业、城乡建设财会、幼师、陶瓷职业中学各1所,中等技工学校26所。这些学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合格劳动者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1988年9月正式批准建立,1993年经国家科委确认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面积为35平方公里, 近期开发10平方公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6.5亿元,8.8平方公里的政策区内,道路、水电、通讯到位,近7平方公里实现“五通一平”,其中3.7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公用事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功能齐备。开发区有各类企业80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0家,三资企业26家。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600万元增加到6亿元。开发区有诸如湖南钻石有限公司、保利达针织有限公司等20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园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3593万元增至3亿元,年平均递增率70%;出口创汇实现零的突破,1995年达到1000万美元。
  区内现有3所中学、9所小学,在校学生3000人;新设3家综合和专科医院、8个诊所,医务人员800名;文化娱乐场所由5家发展到56家;新成立科研、综合服务机构63个。
   “九五”期间,开发区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快发展。
  ——突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主导地位,狠抓项目引进和开发。选择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并在“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每年领域发展的重点项目。内引外联,加快成果转化。
  ——强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软硬环境,狠抓配套措施的完善。按照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综合配套的原则,围绕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面积要达到30平方公里,力争完成12项基础工程:修建天易公路;在河西建设千吨级散装码头;建一座发电装机为5万千瓦、每小时产汽150吨的热电厂;区内程控电话达到4.5万门;开工兴建株洲二大桥;兴建日供水能力10吨的河西第四水厂……
  株洲市政府决定从1998年7月1日起,率先在高新区实行“无费区”试点。“无费区”的范围:株洲高新区内的工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无费区”实施对象为:1、高新区三个园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2、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费区实施办法:“无费区”内实行只收税、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水、电、煤气等增容费和土地出让金按国家给予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执行。
  ——壮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狠抓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开发区将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模式,组建若干个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科工贸一体化的大集团、大公司,力争2000年以前1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或公司达到20个左右。“九五”期间,还将组织、引导企业集团自行组建技术开发中心或科研机构,自主进行技术开发,组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规模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大市声竞争,增强开发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旅游
  围绕开发建设炎帝陵景区,全市开辟7条旅游线:
(1)以炎帝陵和神农文化为重点的寻根谒祖线,并向北延伸至湖北随州炎帝故里和陕西黄帝陵。
(2)由株洲县的空灵岸——醴陵云岩寺——攸县阳升观、灵龟峰、宝宁寺——茶陵云阳仙景区的宗教文化线。
(3)由醴陵的古陶窑遗址——渌江书院——攸县西汉古墓群——茶陵大溪古文化遗址——铁犀牛——南宋城墙的文物古迹游考察线。
(4)醴陵、攸县、茶陵东部山区的溶洞群线。
(5)以醴陵古陶窑遗址的开发、仿古制陶作坊重建为重点与现代陶瓷精品,陶瓷资源及生产、技术展示相结合的陶瓷旅游线,向东延伸至江西景德镇。
(6)以株洲县的大京水库风景区、攸县的酒埠江风景区、炎陵县桃源洞风景区为主的旅游度假线。
(7)以五县革命遗址、纪念地构成的革命传统教育线,向东可延伸至井冈山革命圣地。
商业
   依据交通发达便利的优势,株洲的商业也十分繁荣。尤其是近十余年来,发展商贸,促进株洲由工业生产型城市向江南腹地商品集散基地和交通、通讯、信息中心转变。全市社会商业网点达5213个。市区的主要街道辟为商业街。尤其是结谷街一公里之内耸立起芦淞大市场、结谷门、南大门、金三角、瑞宛、南玉、城中大市场等多个服装、布匹、鞋帽市场,人称“江南服装大世界”,年成交额近11亿元,商品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200多个县(市),跻身于全国十大商场之列。株洲市城乡有集贸市场305个。市区围绕商业群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形成服装、农副产品、水果、 蔬菜、副食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摩托车等八大专业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级商业群的流通格局, 一批骨干商业网点成为了远辐射、多层次的购物中心。

阳市

  益阳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秦代设立县治,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全市现辖资阳、赫山2区,南县、安化县、桃江县、沅江市和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5个县级国有农场。全市总面积12144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中心城区建成面积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8万。
   益阳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湘中偏北,横跨资水中下游和沅澧两水尾闾。市境北临长江,与湖北荆沙隔江相望,西和西南与常德、怀化接壤,南与娄底毗邻,东和东南紧接长沙,东北和岳阳水陆相连。益阳地貌呈复合型特点,以平湖和山地为主,平湖区占32%,水面占11%,山地占38%,丘岗占19%。益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宜农、宜牧、宜林、宜渔。
   益阳山川秀丽,人文荟萃。著名华侨教育家张国基,我国文化名人周扬、周立波、叶紫都出生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既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旖旎的自然风光。竹都银城、桃花江、南洞庭湖和柘溪水库四大景区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这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土特产品、风味美食等一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赞。源远流长的益阳竹文化,技术精湛的益阳竹工艺,更是饮誉三湘,驰名中外。
   益阳物产资源丰富,素称“小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已查明的矿藏有煤、锑、锰、铀、金、钡、钨、花岗石等40余种。其中锑矿储量达36万多吨,分别占全国、全省储量的23%和46%,且品位高;花岗石储量达400亿立米,居全省之首。水能蕴藏量十分丰富,仅资江可开发利用的水能就达120万千瓦。植物种类较多,全市共有木本植物103类1021种,其中国家一级珍稀植物40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益阳贫穷落后的面貌,全市集中财力先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1952-1998年的47年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00.93亿元。
   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1978-1998年,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38亿元,为农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60年代初修建柘溪大型水库的基础上,全市兴建了桃花江、鱼形山、梓山冲、迎丰等9座中型水库以及538座小型水库。滨湖地区以堤防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及垸内以园田建设为主体的排灌工程体系已基本建成。1998年全市一线防洪大堤长度906公里,内湖渍堤1000公里,保护着153.46千公顷良田沃土。有水闸571座,其中大中型水闸4座。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7.12万千瓦。水利设施蓄引提总水量27.53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7.52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2.76千公顷,全市已建成粮食、棉花、牲猪、油料、水产、苎麻、芦苇、楠竹、甘蔗、药材等10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粮、棉、鱼、瘦肉型猪基地为国家商品生产基地。
   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全市曾以较多的投资为企业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并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近年来,工业建设投入更是成倍增长,1998年,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单位对工业的投资达4.47亿元,为1978年的6.3倍。全市已形成纺织、电力、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冶金、造纸、食品等34个工业行业。建成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如:柘溪水电站、益阳苎麻纺织印染厂、大通湖农场糖厂、滨湖柴油机总厂、鑫海集团、油中王集团。
   50年来,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社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49-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7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50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6倍。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2370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74219万元,增长30倍。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98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增长2.4倍、棉花增长33.8倍、油料增长21.4倍、苎麻增长15.3倍、茶叶增长3倍、出栏牲猪增长25.8倍、水产品增长27.5倍。锑品增长10倍、布增长3.2倍、发电量比1952年增长3937倍,化肥、农药、水泥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一定规模。1998年,全市化肥产量达2.64万吨、水泥186.63万吨、缝纫机5086部、柴油机32.42万千瓦、农药1.08万吨、机制纸及纸板9.70万吨、食糖4.7万吨、苎麻布575.23万米。
   交通邮电事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了湘黔铁路安化段、益阳地方铁路、石长铁路益阳段,铁路通车里程达159.78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3条公路,通车里程96.68公里,经过50年建设和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069公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7倍,初步形成了以长益高速公路、319国道、207国道、益桃公路等主干线为骨架的公路网络。新中国成立前,益阳交通以水运为主,但仅有益沅、益南、益桃3线及部分湖泊可通轮船,其余皆只能行驶帆船或排筏。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水利建设,新辟航道21条。目前境内航道里程1347公里,通航条件大为改善。随着铁路、公路的延伸,各种基础设施相应发展和完善。公路、铁路桥逾500座。全市有邮电局、所1090处,比1949增长15倍,全市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可视会议电话、数字移动电话等,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
  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8年全市出口总额3179万美元,比1978年增长4.8倍。利用外资规模扩大,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3345.5万美元,比撤区建市前增长2.8倍。在直接利用外资的同时,间接利用外资总量大幅度增长,结构和质量逐步改善。日元贷款、世界银行贷款、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无偿援助等新的引资项目开始进入益阳。
  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得到显著改善。大多数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居民生活档次有较大提高。199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48元,比1952年增长40倍,年均递增7.9%;比1978年增长18倍,20年年均递增15.9%。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2元,比1952年增长38.2掊,年均递增8.3%;1998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2台,电冰箱77台、洗衣机104台、空调器14台、摩托车6辆、影碟机11台、录放像机30台、组合音响12套、家用电脑2台。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3.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9.7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9平方米。
   科学技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1977年起,市县两级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机构相继恢复,大型厂矿、场科研机构陆续成立,全市科研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现有工业企业科研机构98个,民营科研机构65个,农村科技服务组织71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185人,1998年全市共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16项,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26项。年内申请专利124件,实施专利117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全市有普通小学3217所,在校学生54.5万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1184所和44.5万人。普通中学304所,在校学生21.9万人,分别增加291所和21.6万人。1949年益阳仅有一所普通中专学校,到1998年发展到普通中专6所,在校学生10425人,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6087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学质量大为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市平均每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000人。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等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市现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图书馆7个、文化艺术馆9个,文化站137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112个,电影放映机构180个。电视从无到有,全市已有电视发射和转播台5座,广播电台6座,电视覆盖率91.0%,广播覆盖率87%。1998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47个,病床7311张,卫生技术人员1.54万人,分别为1949年的3.7倍、56.2倍和13.3倍。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人口平均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0岁。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次取得好成绩。1998年益阳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各项体育竞赛中获28枚金牌、28枚银牌、20枚铜牌。

   常德,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濒洞庭湖,西连张家界,北接长江三峡。
   灵秀的湖光山色、灿烂的远古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示着常德独有的英姿;人间仙境桃花源、茶道源头和李闯王禅隐之地夹山寺、白鹭之乡花岩溪、古城遗址城头山、水上明珠柳叶湖、湖南屋脊壶瓶山等构成常德迷人的景色。
   常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耕地2/3以上为洞庭湖淤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春撒一把种,秋收一仓粮”的好地方;有可利用草场646万亩,可养殖水面100万亩,林地面积700万亩,具有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林果业的先天条件;有大小河流432条,总长6775公里。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沅、澧两水横贯境内,水能蕴藏量达200万千瓦;全市已探明矿藏有145种,是全国有名的“非金属矿”之乡;有重点保护文物276处,与人间仙境桃花源、度假胜地柳叶湖、千年古镡夹山寺、郊野公园花岩溪、生态旅游胜景壶瓶山点线相连, 构成与武陵源风光互为呼应的新兴旅游风景区。
  常德经济比较发达,有“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之称,全市有5个县、区为国家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居湖南省之首。果、麻、茶、糖、茧、烟和猪、牛、羊、禽、鱼、鳖、牛蛙、珍珠以其出产多、品质优而闻名远近。
  常德为湘西北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以食品、纺织、机电、化工、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其中纱、布、酒、水、泥、卷烟产量居于湖南省前列。程控电话交换机、可视电话、条形码打印机、监视器、大坝水泥、芙蓉王烟、武陵王酒、长生露、东山峰茶、武陵汽车吊、烟草机械、纺织机械、电脑雕刻机、湘绣等产品代表了常德工业的发展水平。
   常德交通便捷。319、207两条国道横贯全市,其中319国道已基本完成水泥路面改造,207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已经动工,湘北公路干线已全线建成。长(沙)常(德)高等级公路和连接枝柳与京广线的石(门)长(沙)铁路已经通车。经过二期扩建的常德桃花源机场,大型客机航班已开通至广州、深圳、北京、海口,近期可开通上海等。市内有吞吐量百万吨以上的常德港、津市港,沅、澧两水可南接长沙,北通岳阳,过洞庭,入长江, 上达重庆,下抵上海。常德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常德邮电通信发展很快。“八五”期间投资近10亿元用于通讯建设。现一部分村和全部乡镇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传呼和图文传真机,可随时与世界各地联络。常德信息港已投入运行。
   市内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石门火电厂,三江口、艳洲等一批中小水电站星罗棋布,凌津滩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葛洲坝--常德--株州”和“五强溪--常德”两条50万伏输电线的枢纽变电站已投入运行。常德已成为湖南重要的能源基地。
   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先进的通讯设备,为常德对外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市以开放开发兴市,实施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投资者的运作规程。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除可享受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地方性的优惠政策。土地、水电、劳动力价格降至沿海发达地区的1/2或1/3。
   健全了外经贸、招商、商检、海关和外商投诉协调机构,在境内为投资者提供全过程的配套服务。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定期举行市长接待外商日,帮助外资企业解决投资、建设、生产经营中的问题。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使外来投资者在常德感到安全、方便、有利。目前常德已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出口商品已达24类、300多个品种,出口额近10亿元。
   世纪之交,常德市抢抓发展机遇,正着手描绘新的发展蓝图:
   加快工业改制改组改造:以国家大型企业常德卷烟厂为龙头,发展烟叶种植、复烤和包装业、印刷业,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常德市烟叶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水泥为龙头,发展预制预构件、建筑玻璃、纸面石膏板、新墙体材料;以桃源纺织印染厂、常德纺织厂为基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发展高密度织物,创造名牌服装,把常德这座“纺织城”变为“纺织服装城”;围绕可视电话、程控电话交换机等高新技术产品上水平、上批量、上规模,带动全市电子行业的配套联合和技术改造;以挖泥船、纺织机械、烟草机械、汽车配件为骨干,通过兼并联合和技术升级,形成全市机械行业的整体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倡导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推广工厂化养殖和种植,扩大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终端产品的市场投放量,密切供应、生产加工、市场之间的衔接,完善配套和服务体系。
阳市
   邵阳市, 有着2500多年的文明记载史,历史上曾名宝庆、邵陵、昭陵。新中国建立之后以邵阳县治建立邵阳市,属邵阳专区。1977年邵阳市升为省辖市。 1983年7月,将原娄底地区的邵东、新邵二县划归邵阳市管辖。1986年撤销邵阳地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邵阳市。全市共辖邵阳、邵东、新邵、隆回、武冈、洞口、新宁、绥宁、城步苗族自治县9个县和双清区、大洋区、北塔区3个区。全市共有50个镇,316个乡。总人口711万人,少数民族有回、苗、满、侗、瑶、白、黎、蒙古、布依、朝鲜、土家、锡伯等29个,人口约26.7万人。
   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东邻衡阳,南接永州和广西资源县,西靠怀化,北依娄底。全市土地总面积207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3.68万亩。全市南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低平,地势向西北倾斜,为丘陵地区。市境最高峰为城步苗族自治县之二宝顶,海拔2021米,最低为市东南的丘陵盆地,海拔125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水丰富,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宜人。
   邵阳矿产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主要矿种有煤、铁、硫铁矿、金、银、钨、锑、锡、铅、锌、锰、汞、镉等60余种,矿点500多处。城步县硫铁矿矿床厚、品位高,有害杂质低,是国内优质的大型矿床。
  邵阳市的森林资源丰富, 现有山林1492.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9.1%,活立木蓄积量2848.9万立方米,竹林蓄积量达1.42亿根,是全省的重要林区之一。全市木本植物多达3000多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香果木、银杏、楠木、长苞铁杉、白玉兰、鹅掌楸等20余种。新宁、城步交界处的福界山尚存有第三纪遗留树种银杉,被称为“植物化石”,享有“林海珍珠”之美名。境内有华南虎、云豹、毛冠鹿、麝、水鹿、铜鸡、白、红腹锦鸡、角雉等珍禽异兽近1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0余种。现有草地面积602万亩,其中成片草地432.89万亩,植被覆盖率平均在80%以上,是理想的天然牧场。城步县南山牧场以放牧奶牛、绵羊为主,驰誉全国。农副产品主要有粮食、棉花、油料、茶叶、黄花、竦椒、苡米、百合、柑桔、生猪、禽、蛋等。其中竦椒以“宝庆辣椒”著称,百合有“龙芽百合”之誉,苡米享有“宝庆龙珠”的盛名。
   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常和政府一直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摆在首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良种,突出发展畜牧业。50年时间里,全市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1%。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达到43.6%。粮食总产已达315.76万吨, 与1949年比,粮食增长了4.03倍,其他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油料增长5.12倍;豆类、茶叶、水果分别增长8.3倍、13.7倍和14.6倍。
   全市现有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5.3万家,其中国有和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498家。全市已形成以煤炭、纺织、仪器、化学、机械为支柱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能生产原煤、汽车、印刷机械、纺织机械、卷烟、罐头等上千种工业产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几倍、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如原煤产量为1950年的22.93倍;发电量为1950年的1685.3倍;纱增长216.9倍;布增长6.65倍;近几年来,全面推进工业体制改革,民营工业蓬勃发展。股份制、私营工业、个体工业产值等已占工业总产值的72%,国有、集体、合资、合作联营、私营等多种成分并存的工业生产格局业已形成。
  经过50年的建设,邵阳交通状况显著改观:国道、省道、县道纵横交错,水路、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全市已有91.9%的乡、镇和64.4%的行政村开通公路客运班车。运航河道7条,航道800公里。全市共拥有客货汽车13577辆,境内铁路58.5公里,纵横贯通的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全市现已建邮电局(所)3094处,比1949年增加2976个,98.5%的乡镇和52%的行政村开通了电话,形成了贯通全市、联结全国的四通八达的邮电通信网,通信设备日益先进。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0.6万门, 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2.9万门,电话15.5万部。移动电话4.9万部。
   近几年来,邵阳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不少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商人到邵阳投资。日前,全市实际批准“三资”企业150户,到位资金累计9749.63万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贸收入不断增多,生猪、茶叶、冬笋、罐头、粘胶长丝、机绣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诞生以来,邵阳市的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已形成除普通大中专、中小学外,还有成人大中专、职大、夜大、技工学校、职业中专、广播电视大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网络。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电化教学、计算机操作已成为各级学校基本的教学内容。邵阳科学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6.7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邵阳市,只有几个道具陈旧、朝不保夕、水平低下的民间戏剧班社,一家私营电影院,两所私立图书馆,藏书不到2万册。如今全市有艺术事业单位8个,群众艺术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藏书115万册,有电影放映单位451个,其中电影院19个。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现已建有有线广播电台10座,有线广播覆盖率58%;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0座,电视覆盖率78%。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腾飞、繁荣城乡文化生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作用。
   邵阳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有成果。全市共有体育机构13个,体校1所,为国家输运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其中不少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运动会上为国家争得荣誉。
  山风景区内的“天下第一巷”已报申世界遗产; 誉称南方呼伦贝尔大草原、江南第一天然牧场--南山,还有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冈云山、别有洞天的法相岩等,这些自然美丽的风景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
底市
   娄底位于湘中腹地,相传因二十八宿星中的娄星和氐星在此上空交相辉映而得名。境域东邻湘潭、长沙,南傍衡阳,北界益阳,西南与邵阳毗连,西北与怀化接壤,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娄底境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隶属益阳、邵阳两个专区,1977年设立涟源地区,1982年更名为娄底地区。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娄底地区,设立地级娄底市。全市现辖娄星区、冷水江、涟源两市和双峰、新化两县,土地面积8117平方公里。市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倾斜,属云贵高原向江浙丘陵递降的过渡带。1998年底全市总人口394.25万人。
   娄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灿烂文化。 昔日曾以“梅山文化”发源地、“湘军”主要策源地和“世界锑都”所在地而闻名遐迩,如今又以三湘革命老区、湘中交通枢纽和湖南“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湖南能源原材料开发区而著称。娄底位居湖南省的几何中心,区位条件极为优越。古有驿道通达西南,现代交通发达、湘黔、娄邵两条铁路成“丫”型交汇于娄底市,33条铁路专线沟通全市主要厂矿;公路有国道2条、省道6条、县道64条,加上乡村公路和江河航道,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脉络、水路为补充的交通网络。
   娄底山奇、水秀、洞美,是全省15个旅游区之一。著名的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湄江风景区、水府庙水库、波月洞、大熊山、龙山、九峰山、曾国藩故居、新化北塔、洋溪文昌阁、龙山药王殿、七星星罗寺等。
  娄底矿产资源丰富。娄底市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有利,因而矿种多而储量富。现在全市已发现47个矿种,482个矿产地,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5个矿种,是湖南省矿种量齐全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16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36处。保有量占全国第一位的有锑,占全省第一位的有煤、白云石、石灰石和大理石,占全省第二位的有石墨,第三位的有石膏和磺铁矿。其他如金、铅、锌、铁、锰、钨、粘土岩等矿种的探明量也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钒、硅石、煤气层等矿种,虽尚未探明储量,但潜在 远景较大,有可能成为未来市内的优势矿产资源。
   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娄底的工业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以矿产的开发和加工而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湖南省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主产区,是目前湖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和基础工业区之一。其经济特色、战略意义极类似于西德的鲁尔,故娄底又被誉为“湖南的鲁尔区”。
   1988年12年,湖南省政府批准建立娄底能源原材料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一大批中央、省属能源、原材料、重化工、重机械骨干企业,拥有在全省范围内较有影响的有色金属企业、钢铁企业和煤炭企业。娄星区被誉为“华南钢都”、“彩色城”;冷水江市被誉为“世界锑都”、“火电城”;涟源市被誉为“生铁城”、“白云城”;新化县被誉为“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双峰县被誉为“五金之乡”和“铁鼎之乡”。此外,全市还有“湘中煤海”和“建材之乡”的美称。全市的主要支柱产品也大部分是能源材料产品。从年产量来看,居全省第一位的有生铁、 钢、钢材、锑、纯碱、焦岩、耐火材料,居第2位的有原煤,居第3位的有化肥,居第4位的有水泥和发电量,居第5位的有日用陶瓷等。
   新中国成立后, 开展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1952-199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195.74亿元,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化工、机械为主,具有娄底特色的工业体系。50年中新建、扩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共38家。其中在冶金行业,有全省第一大钢铁集团、国家大一型企业涟钢集团公司,有集生铁、钢、焦炭等生产为一体的大二型综合企业冷水江钢铁总厂,有世界“锑都”之称的锡矿山矿务局;在能源电力行业,拥有全省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涟邵矿务局,全省第一家大型火力发电厂金竹山电厂;建材行业,拥有以大一型企业新化雪峰水泥集团为龙头,冷水江耐火材料厂、双峰石膏矿、娄底彩色水泥厂、冷水江玻璃厂、涟源白水泥厂、娄底白水泥厂为骨干的一大批大中型企业,成为全省建材产品的主产区;化工行业,逐步建成以化肥生产为龙头,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和染料迅速屈起的化学产品基地。并拥有大乘资氮集团、冷水江碱厂、双峰氮肥厂、双峰磷肥厂、涟源磷肥厂等7家大中型骨干企业;机械行业、拥有中南最大的锻造企业华达机械总厂,双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农用三轮车也居全省首位。
   1950-1998年,国家对全市农业和水利设施共投资20亿元,加上农民大批投劳和各种自筹资金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68.1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从1949年的33.9%上升到1998年的77.1%,旱涝保收面积从5.2%上升到69.1%,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6.7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全市已初步建成一个铁路、公路、航运、邮电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和邮电通信网。目前全市有铁路干线2条,通车里程194公里,厂矿专用铁路11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206公里,比1949年增长近65倍,全市100%的乡(镇)已拉通了公路;内河航道里程为302公里。此外,娄涟高等级公路和株六铁路复线正在加紧建设,国家等级公路上瑞公路和洛湛铁路也即将动工兴建。邮政电信经过50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建设,也大大加强,大通路的微波、电缆、光纤等已把娄底同全省、全国联系起来,并初步建了数字通信网,改变了长途电话全靠人工接转的现象。目前全市城乡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27万门,城市电话10.2万户,农村电话4.4万户,移动电话2.87万户,无线寻呼9万余户。

州市
   永州位于湖南南部,五岭山脉北麓,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建立地级永州市。现辖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新田、蓝山、江永、江华9县,总面积2.24万平方公里,人口555.85万人。居民主要为汉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9%。
   永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近500万亩山地,200余万千瓦水能资源和水3000余万立方米木材可供开发,是湖南粮食、油料、烤烟生产基地和全国杉木、柑桔、油茶之乡,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其中,锰矿储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锡、铜、锑、铅、锌、钨、锂等储量居全省第二,稀土量在中南五省区位居前列,开发潜力颇大。
   新中国成立前,永州的农业基础薄弱,品种单一,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上下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后劲明显增强。1998年,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设施20多万处,其中各类水库1300余座,建成了双牌与涔天河两座大型水库,工程总蓄、引、提水量达30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4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20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199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26.66亿元,为1949年的9.3倍,年均增长4.6%;粮食总产量243.03万吨,为1949年的4.16倍,年均增长3.0%;棉花0.44万吨,为1949年的30.8倍,年均增长7.2%;牲猪出栏514.14万头,为1949年的13.4倍,年均增长5.4%。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30.8%提高到1998年的47.8%。全市已形成粮食、林量、畜禽、水产、蔬菜、烤烟等六大支柱产业,各种农产品基地发展到近3000个。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较快。江永县的香柚已发展13万亩,道县的商品蔬菜发展到20多万亩,双牌县的山羊养殖21万只,东安县的白果已达5万亩,芝山区的异蛇系列产品发展迅速,年产量已达150吨并获得外贸出口权。
   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1998年,全市已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128.40万千瓦,年化肥施用物量65万吨,全市已建成装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31处,总装机容量达3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6亿千瓦时。东安、芝山、祁阳三县已成为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标准县。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农村用电量达24356.3万千瓦时。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泥、石材、陶瓷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以硅、锰、锑开发和冶炼为龙头的冶金工业;以服装、造纸、化工为龙头的轻化工业;以粮油、竹木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祁阳县的水泥、冶炼,冷水滩的陶瓷,蓝山县的石材,江华县的松脂和竹木加工,芝山区的锰矿等都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和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骨干企业。祁阳县祁山水泥厂、东安县二水泥厂、祁阳县冶炼厂等已跻身国家大中型企业行业。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7.02万个,其中工业企业3.65万个;乡镇企业职工人数82.51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351.4亿元(新口径为234.2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0.81亿元;上缴利税1.53亿元。
   80年代以来,全市工业、交通、邮电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063家,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倍。工业素质明显提高,现拥有中型企业51家,其中国有大型企业10家。工业布局渐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仪器、机械、建材、化工、轻纺、煤炭、电子、医药、冶金等门类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以卷烟、果蔬、饮料为主体的仪器工业,以汽车、发电设备、轻机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锰制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在全省都占有一定的位置。零陵卷烟厂1978年创建之初,只是一个仅有70余名工人的“小作坊”。目前厂区面积达60万平方米,职工2500人,生产能力为年产卷烟50万大箱,跻身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和百家利税大户行业,同时带动了全市轻纺、食品工业的发展。长丰集团被列为全国越野吉普的唯一定点厂家和全省汽车工业基地,一期技改投入2.9亿元,现已形成年产3万台三菱猎豹整车的生产能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市轻机厂生产能力均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跻身全国同行业前10位。由于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对全市工业不断投入,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1992年的产值实现了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3.4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1978年的24.9倍,为1952年的441.5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市共修建公路4000多公里,疏通河道400余公里,修建公路桥梁上百座,其中较大的有芝山南津渡大桥、芝山东风大桥、冷水滩曲河大桥、冷水滩潇湘大桥、祁阳湘江大桥、东安石期市湘江大桥、道县潇水大桥等。特别是投资7.5亿元的省级重点工程永蓝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此路建成后将把“半天到广州”的梦想变为现实。199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659.7公里,为1949年的23.9倍。拥有各种汽车23062辆,其中客车9730辆,货车13107辆,特种车225辆。内河通航460公里。民用船舶474艘、8128千瓦。目前,全市有湘桂铁路横贯东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内河运输纵横交错,民航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初步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水运和空中运输相结合的较为齐全的交通运输网络。
   邮电事业发展更加迅速。1998年底,全市共有邮电局(所)1348个,电话机17.2万部,移动电话3.23万户,无线传呼7.47万户。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总体目标,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搞活大贸易为宗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市场网点建设步伐,新建、扩建和改建商品市场网点近900个,拥有零售商业、饮食、服务网点5.01万个,批发贸易机构0.95万2个,各类市场396个,其中年成交额上亿元的有6家。199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亿元,为1949年的122倍。
   永州对外贸易起步较晚,1963年元月才正式成立原零陵地区外贸局。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初国务院列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以来,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效果日益明显。目前,全市已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奥地利、澳大利亚、斯里兰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全市审批外资企业208家,总投资4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39亿美元。湖南第一座利用外资修建的水电站--南津渡电站,第一座外商独资修建的公路大桥--南津渡大桥均已竣工。全省第一座中外合资修建的水电站--宋家洲电站正在建设之中。199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012万美元,其中出口10745万美元,进口2267万美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626.5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033.7万美元。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1998年,全市有普遍高等学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371所,普通小学4551所。各类普通学校在校学生102.84万人,其中高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2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24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3.41万人,小学在校学生67.93万人,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比重已由1949年的3.7%上升到18.5%。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95%。全市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医疗卫生状况有很大改善。 1998年末,全市已有卫生医疗机构1105个,病床9059张,分别是1950年的50.2倍和53.9倍;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7万人,是1950年的28.9倍。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全市人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增加到66.4岁。

州市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 与广东毗邻,是湖南对外开放的“南大门”。自秦代设郴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是华夏大地历史最悠久的郡县之一。现辖苏仙、北湖两区、资兴一市和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8县。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人口448万。
   郴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秦代劈五岭,建驿道起,郴州便是贯通南北的交通要衙。而今京广铁路复线、107和106国道以及将建成的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市。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武汉,均可朝发午至。郴州是享誉世界的“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的各种金属矿物有70多种,其中有色金属储量占湖南总储量的1/2。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柿竹园矿区,被国际地质界称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还有占全国储量一半以上的土状石墨、被命名为“中国第四红”的“宜章红”花岗石系列。郴州是湖南重要的能源基地。已探明的煤炭贮量11亿吨,占湖南省的1/3。全市水火两电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年发电量29亿千瓦时。郴州是一座绿色的宝库,森林覆盖率达60%。郴州是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市内已经开发的旅游胜景有80多处,集奇、险、秀、美于一体,汇山、水、洞、热于一市,形成了疗养、休闲、狩猪、漂流为特色的旅游网络。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宋代“三绝碑”;巧夺天工的地下溶洞万华岩;蓄水量相当于半个洞庭湖的东江湖;华夏生态第一漂的浙水漂流;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狩猎场五盖山;被中外学者称为“第二西双版纳”的莽山国家森林公里等。近两年,每年春节前后,成千上万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以及沿海地区游客来郴州迎春接福,被誉为粤港澳的“后花园”。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郴州经济及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里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品类繁多。桂阳县为全国产烟大县之一,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三。资兴市杂交水稻制种亩产量高达480公斤,为世界之罕见。桂东玲珑茶、资兴狗脑贡茶和安仁豪峰茶等21个品种的茶叶获国际国内名茶金奖。一大批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粤港,郴州正成为粤港“大郊区”。郴州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订单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和能源农业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工业方面已形成了以冶金、电力、煤炭、建材、化工、机械、仪器、烟草、纺织、造纸等十大行业为主,其它新兴行业和新技术产业不断崛起的地方工业格局。目前,全市有年产金属量10万吨的有色金属采选工业,40万大箱的卷烟工业,年产煤1300万吨以上的能源工业,年产水泥500万吨,玻璃210万重量箱的建材工业,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连年位居湖南省前茅。
   1988年,郴州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改革开放实验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目前,已建立了城前岭、南京洞、东江等6个省级开发区,建成了海关、商检机构,制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产品出口到包括欧美大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已达36%。社区服务、信息通讯、银信金融、旅游宾馆等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面对新世纪,郴州市提出经济未来发展“一、三、五”的总体构思。即坚持一条指导方针:全面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经济工作以质量效益为重点,质量效益以财政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为目标;着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郴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主体战略;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充分利用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的转换空间,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上力求新突破。全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郴州特点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怀化市
   怀化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北长353公里,东西宽229公里,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幅员最广的地区。现辖12个县(市、区),包括鹤城区、洪江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怀化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现有侗、苗、土家、瑶等31个少数民族, 1998年末总人口为478.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0%左右。
  怀化建治最早可追溯到秦朝,以后历朝都在此建郡设府。新中国成立后,怀化分设会同、沅陵两个专区。1952年撤销沅陵专区,以会同专区为基础成立芷江专区,将原沅陵专区的沅陵、辰溪、溆浦、麻阳等4县划归芷江专区, 形成现怀化的雏型。1953年改名黔阳专区。1968年改称黔阳地区。1981年改称怀化地区。1998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
   怀化具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怀化南接广西,西连贵州,与本省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接壤,有湖南“西大门”之美誉。从交通条件看,国家重要铁路动脉湘黔线和枝柳线、209国道与320国道在怀化呈双“十”字交叉。怀化全境有11个县(市、区)通有公路,境内铁路通车里程522公里,首发客运列车已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阳等地,怀化编组站是全国九大编组站之一,货物吞吐能力居全国第9,怀化市素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喻。加上3条国道、10条省道公路纵横铨境,公路通车里程达8000多公里,全市交通十分便利。从通信条件看,两条国家一级干线光缆在怀化交汇,境内长192公里的数字微波电路直通省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通信枢纽。怀化是连接中西部区地的重要物资与信息通道,是周边五省(市、区)(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的流通中心。
   怀化资源丰富,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境内水能蕴藏量达346.45万千瓦,可开发水能307.68万千瓦,均居全省之前。湖南省装机容量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五强溪水电站座落于境内沅水干流上。有山地207万公顷,约占土地面积的75%;林地面积194万公顷,占全省15.95%,森林覆盖率为60.4%;林木蓄积量4642.83万立方米,占全省25.1%;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茯苓和天麻的产量分别占全国、全省第一位。怀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拥有沅陵的无缘洞、龙兴讲寺、凤凰山、芷江的抗战受降纪念坊、黔阳的芙蓉楼、通道的纪田鼓楼和回龙桥等多处历史名胜古迹和猗丽的自然风光可供世人观光探幽。
  经过50年的建设,怀化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经济建设方面硕果累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以来,全市共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32亿元,年均增长9.9%。现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1家,大中型商业企业44家,大中型服务企业2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02.48亿元,比1952年增长18.36倍,年均增长6.7。综合实力已居全省第8位,比1985年提高3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农业保持稳步增长,工业得到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几次重大飞跃。工业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
   投资环境迅速改善,对外开放成就显著。90年代以业,突出发展了能源、交通、通信、金融、市政、房地产等基础行业和重点行业,再加上各项优惠、灵活的政策和稳定、文明的社会秩序,怀化的投资环境得以迅速改善。1998年,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铁路1.09公里、公路16.71公里、固定电话348部、移动电话62部,91.7%的县(市、区)通有铁路,100%的乡镇、84.2%的村通有公路,100%的乡镇、31.5%的村通有电话。现已建成7.3万平方米的靖州中药材大市场、7万平方米的怀化中心市场、2.2万平方米的工业品批发市场、1.7万平方米的华丽服装批发市场以及湖南西部(怀化)建材大市场、副食批发城、五金批发城、家电城、宝庆商贸城等,使怀化交通、信息、流通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影响不断扩大的湖南省“西交会”迄今已成功举办10届,实现成交额累计35亿元。199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4亿元,比1952年增长95.08倍,年均增长10.4%。目前全市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8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怀化市区内的湖天开发区和河西开发区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成为怀化投资与贸易最活跃的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98年全市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0.61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22.64倍,年均增长7.1%。其中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53倍,年均增长4.7%;比1952年增长10.03倍,年均增长5.4%。
   科技兴怀成效卓著,社会事业欣欣向荣。1978年以来,全市共获得科技进步奖792项其中国家级奖17项,省级奖229项;评选优质产品235个,其中获得国家银质奖8项,部级奖54项,省级奖173项;涌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有世界影响的著名科学家,“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有302个乡镇成立了农科教中心,于1995年首批列入国家农科教结合示范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8.5%。现有普通高校1所,普通中专7所,普通中学384所,职业中学24所,小学3946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03.21万人,专任教师4.27万人。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80个,病床1.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4万人。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于1996年被卫生部评为“三级甲等医院”。文化事业方兴未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广播电视发展迅猛,现有74.8%的乡镇、38%的村通有广播,98.1%的乡镇、69.9%的村能看上电视,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已达86%。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不少著名运动员,为我国争得荣誉。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是在先秦时代属楚之黔中地,秦统一中国时属黔中郡,汉后改为武陵郡。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辖6县代管4县。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10县市。1988年大庸、桑植两县市被划归张家界市。全州现辖7县1市,人口256万人,面积1.5万平方公里,州府设在吉首市。
   湘西自治州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全州主要有四大资源。一是土地资源。全州拥有山地面积2000多万亩,农业人口人均9亩;耕地面积212.5万亩,占总面积的9.2%;现有森林面积86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6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9.2%,1993年全州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境内有可供放牧的草场787.46万亩。气候适宜,非常有利于油桐、油茶、 柑、猕猴桃、茶叶等生长。湘西 柑被誉为“桔中之王”,“古丈毛尖”早在唐代就为皇家贡品,还有“金色桐油之乡”的美称。二是矿产资源。全州发现矿种63种,探明储量的有34种,其中锰、汞的储量位居全国前5名。花垣 锰矿是我国南方最大的锰矿床,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二位;凤凰汞矿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四位;泸溪铝土矿储量占全省铝土矿储量的73.7%;花垣铅锌矿是湖南省铅锌资源远景储量最大的矿床之一。据测算,全州矿产资源潜在总价值达2017亿元。三是水利资源。州内有大小溪流1000多条,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澧、酉、沅、武四水。水资源蕴藏量为168万千瓦,可供开发的为104万千瓦。现仅开发15.4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4.3%。四是旅游资源。州域境内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神奇迷离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以及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天下第一漂”的永顺猛洞河、中国两个最美的城市之一凤凰古城、吉首德夯风景区、龙山的皮渡河、古丈的栖凤湖。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永顺县的小溪原始次森林保护区、凤凰县的南华山、永顺县的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永顺县后晋天福年间的溪州铜柱;还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唐代垂拱年间兴建的凤凰“黄丝桥古城堡”,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和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的旧居等。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舍巴日”和“赶秋节”充分体现出了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的习俗,“摆手舞”和“接龙舞”集中表现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崇祖、祈福”的古朴民风,至今盛延不衰;土家族的打击乐“打溜子”和苗族的“猴儿鼓”等艺术奇葩更是享誉中外,深受人们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 湘西自治州是全国较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之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落实。湘西自治州充分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颁布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区域自治条例》,依法管理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事务。各民族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睦相处。新中国成立50年来,各级人民政权不断巩固和加强,不断完善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企业建立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农村建立和完善了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50年来,国家集中了巨大的财力支持湘西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全州固定资产投资1952年仅67万元,1998年达到12.47亿元;1952-1998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12亿元。大量的投入,赢得了经济的较快发展,1998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58.83亿元,比1978年增长2.75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
   湘西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州,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5%,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等,农村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50年来,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50年来,全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数亿元,先后兴建水库612座、山塘6000余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64.65万亩增加到1998年的113.87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由1952年的14.55万亩增加到82.25万亩,增长了4.7倍。农业机械也从无到有,由少到多,1998年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2.5万千瓦,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同时,还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力度,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州初步建立起了“州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县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村农民技术员——农村科技示范户”的五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全州粮食总产量82.53万吨,比1952年的33.35万吨增长了1.47倍,单产增长了近1倍,人均产粮380公斤;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3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3.37亿元。
   50年来,湘西自治州把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振兴民族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对国有工业累计投资20亿元,使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1998年,全州国有工业247家,初步形成了以卷烟、食品、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机械、电子、医药、电力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牌产品,如湘泉集团的“酒鬼酒”系列产品、龙山卷烟厂的“老大哥”卷烟、花垣三立集团的锌业、东方锰业集团的电解锰、喜阳集团的松花皮蛋、古丈的毛尖茶、吉首的乾州板鸭、河溪香醋、万宝山牌奶粉等。1998年全州工业总产值54.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7.5亿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全州197户国有工业企业中,已有160户进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改革和改制,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率先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湘泉集团,1997年发行“湘酒鬼”A股成功,成为全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后,又先后组建了东方锰业集团、三立锌业集团、喜阳食品集团和闻得福油脂集团。这五大集团的组建,标志着湘西自治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湘西自治州充分发挥地处湘、鄂、黔四省市边区交界处和东西经济合作结合部这一地理区位优势,积极搞活流通,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1998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8亿元,比1952年增长123倍。1998年全州外贸出口总额34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2%,增速居全省第一。利用外资有新的起色,全年外商合同投资金额8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6万美元;旅游业创汇308万美元。
   州委、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鼓励支持开展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教兴州战略,科技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1998年末,全州共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404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80多个。教育在改革中前进,坚持以普教为基础,积极推行九年制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缺医少药已成为历史,医疗水平和人们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1998年,全州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由1952年的10个增加到244个,病床由213张增至590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203人,其中医生由1952年的319人增至3658人。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艺表演团体、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为丰富全州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界市
   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在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庸市、桑植县和原常德市的慈利县的基础上组建地级大庸市,全市设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1994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上游,武陵山脉腹地,东连常德市,南接怀化市,西邻湘西自治州,北界湖北省鄂西州,总面积9563平方公里。市内聚居着汉、土家、白、苗等20多个民族,总人口154.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1.56万人,占72.2%。土家族和白族人口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63.3%和7.0%。
   张家界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驰名中外。武陵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荟萃了国内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杨家寨等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69平方公里。张家界俗称“峰三千、水八百”,奇峰异石冠绝天下,苍山秀水绚丽多姿,藏峰、桥、洞、湖、瀑于一身,集幽、野、奇、秀、险于一体,中外游人称之为“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大自然的迷宫”。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武陵源周围,还有“武陵之魂”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联合国列入“人与生物圈”观测站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画廊”茅岩河、“亚洲第一洞”九天洞等自然景观,有“江南名刹”普光禅寺、“道教圣地”五雷山、清代摩崖溶洞石雕玉皇洞石窟群、贺龙元帅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人文景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7%,活立木蓄积量1024.10万立方米;境内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属850种,其中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分别有6种、20种和30种;有脊椎动物146种,其中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5种、21种和14种;市内建立了八大公山等2处国家级和3处省级保护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的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就是在这块美丽而又贫穷的土地上,全市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自强不息。50年沧海桑田,一座旅游新城在这里迅速崛起。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7.2%的速度递增,1998年达到50.81亿元,是1952年的24.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5.8%,1998年达3107元,是1952年的13.6倍。建市10年是张家界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民经济每年以9.4%的速度递增,增速比建市前高出了2.9个百分点。
   张家界市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来到张家界指导工作。1995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界时欣然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张家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宽松优惠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家投入和外部资金。50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特别是建市以来,张家界市的建设突飞猛进,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0亿元,占50年以来的92%。荷花机场、张家界火车站、海关口岸、万吨油库、澄潭水厂等一大批工程都是在这10年建成的。如今的张家界,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邮电通信方便快捷,城市街道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旅游新城基本形成。
   张家界市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经济支柱。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分别以9.5%和43.8%的速度增长,1998年分别达到207.55万人次、6.56亿元。建市10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
   1366.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73亿元。其中境外游客22万人次,既有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来自各大洲的外国旅客,更有不少外国政府首脑和驻华使节。旅游业已成为张家界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10年的建设,张家界的旅游基础设施已日臻完善。全市拥有各类宾馆、酒店、招待所300多家,日接待能力达到3万人,祥龙国际酒店、张家界国际大酒店、琵琶溪宾馆等19家星级宾馆分布在市区和景区;索张公路等景区道路已建成通车,张清公路完成了第一期工程,黄石寨索道、天子山索道已投入营运,给游客提供了轻松、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同时,张家界非常重视旅游行业管理,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卫生、有序”的旅游城市,使每一位旅客“满意在张家界”。
   50年来,张家界市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1%,1998年达22.68亿元,是1952年的15.3倍。1998年,全市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产量分别达59.64万吨、0.32万吨、6.95万吨、7.03万吨、0.55万吨,分别是1952年的3.1倍、6.8倍、20.4倍、11.1倍和13.9倍。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1998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28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1.53千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5.5%和36.2%。农业机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1998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23万千瓦,农村用电量4866.35万千瓦时,柴油使用量1480吨;拥有拖拉机6972台,耕整机769台,化肥深施机1153部,联合收割机3台,机动收割机282台,机动脱粒机7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493台,农用水泵8495台,喷灌机械108套,农用载重汽车2022辆,农用运输车383辆,机动运输船531艘;有98.7%的村通电,85.2%的村通公路,63.3%的村通邮,31.1%的村通电话,14.7%的村用上了自来水。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水稻“双两大”和抛秧、玉米红薯套种、玉米育苗移栽、干水果高改丰产、生猪快速催肥、网箱养鱼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一大批农业科技样板示范基地不断涌现;品种改良步伐加快,1998年,稻谷、玉米的杂交化率分别达到87.5%和89.4%,草食牲畜优质率达30%,瘦肉型生猪达8万头,优质稻、优质棉、优质鱼得到大面积推广。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市已建立优质水果基地8万亩;慈利县实施了“百万头牲猪工程”,建立了40万亩的全国最大的杜仲生产基地;桑植县开辟了大型养殖基地南滩草场,营造了33万亩的南方最大的黄柏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木瓜生产基地;永定区办起了5个万亩示范片;武陵源区开发了2000多亩的猕猴桃基地。在市场的引导下,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1952年,农、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例为77:12:11:0,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而1998年这一比例转变为59:7:32:2,畜牧业已在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增产增收的路子更多更宽广。
   50年来,逐步形成了医药、能源、机械、建材、食品5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以16.3%的速度增长,1998年达32.71亿元,是1952年的1057.8倍。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陆续建成了花岩、茅溪、鱼潭、贺龙、慈利城关等众多的中小型水电站、110KV电网和变电站,组建了张家界电业局和桑 植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江垭水利枢纽工程一、二台机组已并网发电,220KV变电站和电网正加紧建设。1998年,全市发电量达到4.70亿千瓦时。煤炭工业稳步增长,1998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63.88万吨。
   机械工业发展迅速。国家大二型企业、湖南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500家最大交通运输制造企业之一的湘陵机械厂,被铁道部批准为连杆定点生产厂家,油汽减振器获省优并填补国内空白,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过亿元;张家界机械食品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6NEJ-50/150型碾米膜粉磨浆组合机在全国“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上荣获优秀产品证书,DM-W2150型磨粉磨浆机获省级科技新产品证书,并被列为湖南省“星火计划”实施推广项目,ILB-3型水田耕机通过了省技术鉴定,产品畅销湘、川、黔、滇等9省1市,部分远销东南亚各国;张家界汽车配件厂是湖南省机械工业总公司生产国产5种车型及日产“五十铃”车型减速器壳车毂定点专厂,产品市场广阔。
   建材工业以生产水泥为主。全市拥有5家水泥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57.8万吨,1998年水泥产量达40.84万吨。张家界市特种水泥厂属中二型企业和全省大中型百强企业之一,先后建成了2条立窑、1条旋窑生产线,研制大坝水泥获得成功,年生产能力达到26万吨。桑植县水泥厂研制出高铁复合硅酸盐水泥,填补了省内空白。
   食品工业立足于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湘酒王实业有限公司的“湘酒王”系列酒成为“汪辜会谈”指定专用酒;张家界食品总公司的“金鞭岩”、“湘西王”土家腊味系列产品荣获’97全国新产品新技术交易会科技创新金奖;“天子山”猕猴桃系列饮品、“葛根宝”系列食品、“思仙”系列保健食品、“湘西王”酒、“天门山泉”天然纯净水等优质特色产品畅销省内外。
   交通运输发达。199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010公里,1801、1835等4条省道贯穿全境;公路客运量达1423万人,周转量53339万人公里;货运量达564吨,周转量28631万吨。枝柳铁路穿过市境,境内铁路长度120.86公里;新扩建的张家界火车站建筑面积9527平方米,拥有宽阔的广场,是客、货编组综合二等区段站;1998年,已开通客运列车9对,要直达长沙、郑州、北京、广州、湛江等城市。1994年通航的张家界荷花机场为4-D类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货邮运量8000吨,高峰客流量达300人次/小时,1997年运输生产综合指标居全国第47位;已陆续开通长沙、广州、上海等22条航线,1999年人数达23.89万人,航空货运量989吨。铁路、航空、公路、水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使张家界市成为湘、鄂、渝、黔边区的重要门户。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1998年, 全市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达8.98万门,移动通信信道440个,无线寻呼容量6.4万户,城市电话用户4.3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8万户,无线寻呼用户3.8万户,计算机互联用户100户,函件567.33万件,报刊累计数1730.3万份;邮电业务总量达1.4亿元,是1952年的2338.9倍,年均增长18.4%。
   张家界先后兴建了105个市场,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85个、农副产品市场13个、工业消费品市场7个。
  对外贸易有所突破。张家界市自1994年实现出口“零”的突破以来, 外贸企业已发展到6家,出口累计超过800万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轻纺、食品、五金、合金等优质产品,其中服装、鞋类、手胸摇钻等产品形成较大批量,销往欧美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家界市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通过举办“森保节”,参与“港交会”、“厦交会”、“中西部经洽会”等方式积极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建市10年,全市引进市外资金18.77亿元,在改善能源、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1991年以来,祥龙国际酒店、天子山索道公司等71家“三资”企业在张家界安家落户,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4939.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82.1万美元。
   科技、教育、文化等长足进步。建市以来,全市共承担了科技计划项目415项;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评议)91项,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11项、国内先进水平的22项、省内领先水平的14项、省内先进水平的15项,共有25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268件,实施专利技术创产值3.08亿元。
   张家界市已形成了普教、职教、成教、高教、特教等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1998年,全市拥有小学1443所,在校生164459人;普通中学106所,在校生59187人;职业中学20所,在校生5132人;特殊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1433人;幼儿园32所,在校生18932人;全市学龄交童入学率达97.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3.1%。
   全市拥有文化艺术馆4个、文物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3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电影放映单位3个。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全市每年要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0多次,各类文化艺术学校不断涌现,数支老年活动队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专业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戏剧《羊角号与BP机》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二等奖和文化部“孔雀杯”少数民族戏剧创作银奖;李军声发明的土家粘贴画获国家专利,成为收藏家的抢手货;彭学明获得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孙建华获得“湖南省10大青年画家”称号。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突飞猛进。1990年创刊的《张家界日报》年发行量已接近20000份,1989年,张家界电视台建立,发送有线电视信号达16个频道;全市拥有调频发射台10座、电视发射(差转)台24座、地面卫星接收站1422座、有线电视转播台671座;有线电视用户达92806户,其中农村用户53434户,电视覆盖率达88.4%;全市拥有广播电台(站)96个,广播覆盖率达39.5%。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1998年,全市卫生机构发展到87家,床位3214张,卫生技术人员3997人,分别是1952年的10.8倍、61.8倍和18倍;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08张、卫生技术人员2.58人,分别是1952年的34.7倍和9.9倍。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各类免疫接种率均在95%以上,妇幼保健工作成绩显著,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和永定区妇幼保健站被世界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
   到2010年,张家界将争取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跻身全省前10位;基本实现小康目标,消除贫困现象,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纯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基本实现江泽民总书记题词要求,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

索 引

长 沙 市

岳 阳 市

湘 潭 市

衡 阳 市

株 洲 市

益 阳 市

常 德 市

邵 阳 市

娄 底 市

永 州 市

郴 州 市

怀 化 市

张 家 界 市

湘西自治州

回主页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韶山
 民族风情
  南岳衡山
  岳阳楼
 张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