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冶金工业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钢铁与有色金属采、选、冶及加工体系。到1998年底止,全省拥有县以上冶金企事业单位100家,职工13.4万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形成年生产能力:生铁358万吨,钢407万吨,成品钢材375万吨,铁合金33.5万吨,机焦159万吨,金属制品12.3万吨,十种有色金属12万吨,六种矿山含量开采能力4.3万吨,选矿能力5.4万吨,有色金属加工能力4.3万吨。累计完成钢产量3223万吨、生铁3825万吨、成品钢材2906万吨,实现利税103亿元,为湖南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冶金工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建设重点企业,为发展冶金工业奠定基础

  1949年,全省仅有生铁产量3194吨,矿业开采一派萧条。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湖南冶金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建设时期。一是大力扶植各铁厂恢复生产,逐步对原有铁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厂房和改造原有设备,并新建了一些铁厂矿。二是在恢复土钢生产的同时,于1952年在田心机车车辆厂附设一座1.5吨酸性转炉,它的投产是湖南新法炼钢的开始。三是湘潭锰矿1950年4月复工生产后,于1956年7月开始了第一期扩建工程,设计规模为年产42万吨,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批准建设湖南钢铁厂(湘潭钢铁厂前身),规模为年产钢锭60万吨,以铁材和金属制品为主要产品。同年,冶金工业部决定在湖南建设一个年产6.5万吨的用电炉生产的铁合金厂,9月在湘乡动工兴建(即现在的湖南铁合金厂)。次年9月,在该厂的株洲分厂进行了试生产。1962年铁合金厂的101号炉在湘乡投产。1956年7月,湖南省政府决定兴建以服务地方为主的涟源钢铁厂和生产铸造生铁的冷水江铁厂,并分别于1958年9月,1959年3月建成投产。这5家大中型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为湖南冶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促进冶金工业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湖南省钢产量只有37.5万吨,到1998年,全省钢产量已达270万吨,为1977年的7.2倍。1978年,湖南冶金工业进入了稳定、持续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省人民政府对涟钢实行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的政策,湘钢亦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办法,并相应地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生产经营面貌迅速改观。1980年湘钢三号平炉建成投产,标志着年产6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最终形成,从而形成了从冶炼到轧材全过程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一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3亿多元,钢材产量比1978年增长50%,实现利润接近翻两番,生产经营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又建成镀锌钢丝生产线,企业利润进一步增长,全年利税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12亿元。涟钢通过整顿、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调整生产结构,生产稳步上升,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78年结束亏损,1980年实现利润3000万元,1981—1985年完成了一批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二号高炉容积由83.5立方米扩大到318立方米,年生产能力增长近4倍。15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生产,实现“连续铸锭”机械化。
   1981—1985年,湖南冶金工业通过挖潜、改造,健康、稳步向前发展,主要产品产量及经济技术指标跃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1984年以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全省冶金工业结束了四年徘徊的局面,加快了发展步伐。1985年,全省钢产量达到109万吨,比1980年增加40万吨,相当于增加一个“涟钢”的产量,成为全国第12个年产百万吨钢的省份;铁合金产量居全国第5位。这一时期,累计产钢456万吨,比1980年净增196万吨,相当于1966—1980年15年产量的总和;完成工业总产值53.7亿元, 比1980年增长63%,年均递增10%;实现利税12.2亿元,是1980年的5.5倍,相当于前5个五年计划总和的3.2倍。 主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能耗物耗指标明显好转。
  1986—1995年,湖南省冶金企业集团公司在全省率先向省政府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总承包、集团化、 2000年、200万(吨钢)”的12字发展方针, 湖南冶金工业充分利用承包超交利税返回的优惠政策,采取了“抓住机遇、联合承包、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对策, 全省冶金工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10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26亿元,产钢1756万吨,生铁1856万吨,钢材1505万吨,实现利税80亿元,分别是总承包前的36年总和的2.4倍、2.3倍、1.5倍、1.9倍和5倍。

技术改造,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1991——1995年,一大批企业围绕调整结构进行技术改造收到成效。1993年8月动工兴建的湘钢高速线材轧机工程,是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引进了美国摩根轧机的全套技术及关键设备和瑞典ABB公司的过程控制软件系统。引进的技术设备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9月5日轧出第一盘高线盘条。高线工程的投产,使湘钢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硬线”生产基础,是湖南省钢铁工业第一个上档次、上水平的技术引进项目,为湘钢产品升级换代、出口创汇、打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年,经国家批准建设的国家急需的电站用高压锅炉管技术改造工程是全省冶金行业最大的一个技改项目。1995年底,完成全部土建任务,进入设备试车阶段。该生产线采用了当今世界热轧无缝管中的最新技术,整体生产线装备水平居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仅此一套。投产后可年生产16.5万吨热轧无缝钢管。1992年开始,总投资1.7亿元的长沙铜铝材厂铜盘管技术改造一期工程,也是湖南省重点技改项目,该工程先后引进了德国高速冷轧管机、联合拉拔机、水平重绕机,英国光亮退火炉、倒立式园盘拉伸机,日本光谱分析仪等,是国内目前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铜盘管生产线,可年产高精度、高光洁度的铜盘管4000吨以上。以上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线、高锅和铜盘管生产线三大工程的建成投产,使冶金企业的工艺结构,产品品种结构,技术装备水平,质量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优化资产组合,建立冶金工业体系
   1997年月11月经省政府批准,湖南省冶金企业集团公司将所属的原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衡阳钢管厂进行强强联合,组建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集中部分优质资产设立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20000万A股股票已于1999年7月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募集资金10.3亿元,标志着作为湖南支柱产业的冶金工业资本运营取得了重大进展。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

索引

建设重点企业

冶金工业发展

技术改造

优化资产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