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现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
  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
  历史上的湖南人有信鬼崇巫的习性。巫以及宗教活动对楚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放逐到湖南的沅水、湘江一带。在他的作品中,不少地方描写了当时的巫风和歌舞情形。岳阳新墙一带流行的《楚鼓舞》,是在祭祀湘水水神时表演的一种舞蹈。表演者一男一女,男的后腰插着一块长竹片,一面大锣吊在身前,另外还有二人抬着一面大鼓,表演者击鼓敲锣而舞出各种动作。在湘西居住的佤乡人中间,流传一种《跳香舞》。按八卦图形,由参加跳舞的群众按图形排列起舞,表达欢庆丰收,感谢上苍,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心愿。
  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
  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回族、瓦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各不同的舞蹈艺术。
  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傩愿舞》、《渡关舞》和鼓舞、芦笙舞等。其中,鼓舞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团圆鼓》、《猴儿鼓》、《调年鼓》、《筒子鼓》,既有独舞、双人舞,也有集体舞;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真是千姿百态。
  土家舞蹈有《摆手舞》、《毛古斯》、 《八宝铜铃》、《仗鼓舞》、《跑马舞》、《造旗舞》、《团鸡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跳丧》等。其中《摆手舞》最有代表性。“摆手”是一种祭祀活动,跳《摆手舞》是土家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舞蹈中除祭祀、纪念等内容,还记录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
  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  《多耶》、《冬冬推》等。《芦笙舞》很有特色,曲调丰富优美,舞蹈动作变化多姿,每逢中秋之夜,盛装的青年男女集聚在鼓楼坪前,举行赛芦笙会,欢歌酣舞,尽欢方散。《芦笙舞》除集体舞外,还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表演的内容除了生产劳动和动物动作的模拟之外,还表现了氏族迁徙和战斗的过程。
  瑶族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龙》及多种祭祀舞。其中《长鼓舞》最有特色。在瑶族盛大的祭盘王和其他一些祭祀活动中,都有《长鼓舞》的表演。
  另外,壮族、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风格独具的歌舞艺术形式。
  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来自生活。一部分直接从生产劳动中提炼,具有粗犷朴实、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另一部分以不同内容的日常生活为基本素材,经艺术提炼加工而成,如关门、照镜子、梳头、绣花、扯鞋、整鬓、掸灰、出门等。这些舞蹈动作既有生活原型,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极富表现力,舞蹈性强,深受群众的欢迎。再一部分是以美好的自然景色和飞禽走兽的千姿百态为本,加以艺术想象,加工变化而成, 如“兔儿望月”、“荷花出水”、“坐地莲花”、“喜鹊望梅”、“鱼儿戏水”等,这些舞蹈动作形象生动,姿态优美。
  新中国的建立,为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在社会主义的艺术花圃中,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之花摇曳多姿地展现着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
  建国以来,湖南的舞蹈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王一冰创作的《接新郎》、《瑶族长鼓舞》,王安华创作的《巴人》,龙建珍创作的《铜铃舞》、《催春姑娘》,刘湘陵编导并主演的《妈妈就要来了》,莫梓材创作的双人舞《侗乡明月夜》、《过山瑶》、《月亮走、我也走》,潘运云创作的《农夫与蛇》等舞蹈作品,获得全国性的奖励。
  近年来, 湖南舞蹈有了更新的发展。专业舞蹈团体成绩显著,人才辈出,实现了湖南省舞蹈界文华大奖零的突破。1995年,湖南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了由谢小咏、王小元、王端仪编导的舞剧《边城》。这部舞剧是根据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改编创作的,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具有较高文学品位和较高审美价值的现代题材的力作。在不失原作精髓的前提下,发挥了舞剧艺术的表现特长,令人耳目一新,一举夺得1995年文化部的第六届文华大奖,然后又在1997年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优秀编导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主角奖和优秀配角奖等诸多奖项。主演这部舞剧的杨霞除了获得文华演员奖之外,还荣获了梅花奖。这个剧目在世界艺术之都奥地利演出,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盛赞。
  舞蹈诗剧《扎花女》,由湘西自治州歌舞团创作。它以诗一般的结构和光彩夺目的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舞剧1998年9月获得湖南省田汉创作大奖,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另外,《四季花儿开》、《太阳下的风景》等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湖南的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上至老年人,下至幼儿园的孩子们,还有中年青年人,哪个年龄层次都有舞蹈活动开展。
  在文化部第六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中,湖南省岳阳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踏水谣》获得金奖;1998年在国家教委首届全国中小学生学生文艺汇演中,湖南省选送的《小小交警》、《鼓颂》和《踩雨》三个舞蹈全部荣获全国一等奖和创造奖;1994年在中国舞协举办的首届现代舞大赛中,湖南省选送的《染飘》获得演出奖和作品奖;另外,还有《大红绸子飘起来》等一批节目获得全国少儿舞蹈比赛的奖项。
  南的舞蹈教学也进步很快。一些艺术学校拔地而起,如省群众艺术馆的群文大专班、长沙舞蹈职业中专、中南艺术学校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湖南省歌舞剧院舞蹈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文艺人才,已向全国大专院校输送了1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已在第五届桃李杯比赛、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99年全军文艺调演中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湖南省文联山花艺术学校,几年来向全国专业院校输送了文艺人才100余人,做了大量的舞蹈艺术的普及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湖南舞蹈界与国际舞蹈界的联系交流日益增多。几年来,先后有湖南省歌舞剧院出访波兰、奥地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湘西自治州歌舞团赴香港演出,龙廷波随中国舞协四方舞代表团出访美国,还有省舞协许红英组织湘滇艺术团赴新加坡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顾自立随国际标准舞代表团赴英国考察。这些涉外舞蹈艺术活动,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增强了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湘西农民艺术家龙菊兰,在新加坡演出苗族鼓舞时,受到异国观众的称赞,大幅剧照刊登在新加坡的主要报纸《联合早报》的头版头条。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