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党史国史之窗  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300题
当前位置:党史国史之窗 ->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 ->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1月—2002年11月)
二、深化各项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湖南省委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湖南的实际,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坚定不移地领导全省人民全面推进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改革、宏观领域的各项改革及配套改革,使湖南经济体制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国有经济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资产重组,使国有资产向关键领域、高科技优势行业、大企业集中,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国有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相互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低成本扩张,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城镇区街企业和各种形式的城乡集体经济,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此外,还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行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所有制改革,全省逐步消除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19943月,湖南省委发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抓两头,促中间”。基础好的大中型企业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差的企业分别实行租赁、转让、出售、破产;其他企业则全面落实经营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此后,省里抓紧实施“抓大放小”方针,确立“调高、调优、调大”和扶优扶强的发展思路,采取股份制改造、联合兼并、资产重组、产权整体转让等形式,进一步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先后对500多家国有企业实施兼并,对600多家国有企业依法破产,进行了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联合与资产重组,组建了22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同时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实现企业机制的转换,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权多元化的格局。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国有企业从1998年至2000年三年实现脱困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着力调结构,狠抓扭亏增盈。至2000年,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完成,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改革面和脱困面达到60%以上,企业经营状况有了很大好转。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主要抓了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展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逐步建立土地流转的制度。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稳定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鼓励农民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区域合作组织,发展各种民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公司加农户等一体化经营形式。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大抓发展小城镇工作和小城镇的配套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等。

    全面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把调节和引导的重点由国有经济转向整个国民经济,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和预测,加快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步伐;通过调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全省在计划管理形式、计划管理权限、计划权力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指令性计划逐步实现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重点建设的投资管理中不断加大改革和体制创新力度,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严格实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加强投资的宏观调控,较好地防止了重复建设,提高了投资的有效性。财税体制改革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省以下各级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依法理财的积极性,构建起培植地方财源、强化财政监督、确保改革平衡三位一体的理财体系;调整优化收费征管体制和综合财政预算两项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审批制度改革,大大减少政府审批项目的数量;坚持依法治税,加强个体税收和个人所得税征管,建立申报、代理、稽查相统一的税收征管新体制,实行公开办税;实行新的财税体制后,从省到各市州县都加强了财源建设。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金融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金融创新,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强化和改善人民银行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和监督,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商业化改革步伐,完善了政策性金融体制;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积极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农村信用社,积极吸引国内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湖南设立分支机构,增强省内金融机构的筹资、融资和服务功能;全面整顿金融秩序,清理农村的“两会一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安全高效地运行。价格体制改革主要是大面积放开一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有重点、有步骤地调整主要农产品购销价格、铁路货运、电力、电信、成品油、自来水、城市公交等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价格;逐步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尽量加强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价格调控体系开始建立,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价格环境。外经外贸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国家调整和改革汇率机制、统一地区间外汇留成、取消对外贸易企业的出口补贴、积极为外贸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下,制约全省外经贸发展的障碍逐步清除,建立起开放式的外经贸体制,外贸企业走上了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1年以后,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湖南外经贸体制改革迈入学习和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废止和修订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文件政策、制订加入世贸组织的应对措施的新阶段,通过全面改革与创新外经贸体制,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湖南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随着宏观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手段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经济运行由计划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形成。

    逐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1992年以后,省委、省政府用很大精力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省政府下发《湖南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全省市场建设要以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为出发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完善配套,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中小结合、多功能和服务设施配套的可调控的商品市场体系。通过采取放权让利、买断、承包经营、租赁、出售等一系列措施,使连锁经营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拥有一批包括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形式不同规模的连锁超市门店。在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开始建立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相继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技术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元化市场体系新格局。

    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与全国统一方案并轨,提高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程度。将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到所有类型的职工,并与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商业性投保等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到1999年年底,停止住房实物性分配;从2000年元月1日起,全面实行住房货币化。

    通过不断深化各方面改革,全省加快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极大地增强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活力。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 

出处  《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19202010P200-204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WebMaster:web@library.hn.cn 备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