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党史国史之窗  机关党员干部应知应会300题
当前位置:党史国史之窗 ->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湖南党史人物故事》 -> 坚守信仰志如钢 咬定青山不放松
千里迢迢把党寻——袁任远的故事

   

    袁任远(18981986),原名袁明濂,1898年出生于湖南慈利县一地主家庭。在南洋一带从事过文化教育工作。大革命时期参加湖南农民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19285月领导石门南乡起义,192912月参加百色起义。后历任红八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十二军政委、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绥德专区专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青海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1986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1928年,石门南乡农民武装暴动失败,敌人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一时间四处躲藏。由于党组织遭到了破坏,武装暴动领导人之一袁任远、游击队司令余汉族等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们想尽快找到党组织,以便重新开展工作。他们化装成布贩子从石门来到了慈利县,冒险找到了袁任远在慈利县读中学时的同学聂光国。聂光国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资助路费80光洋,他们带着这些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的寻党之路。

    他们俩挑着担子,一副农民打扮,混过敌人的一道道岗哨,来到常德,在常德找到党组织联系人姜祖武的父亲,打听到了姜祖武的下落。辞别姜祖武的父亲后,他们又装扮成读书的大学生,挤上了北上武汉的火轮。江面两岸湖光山色,但是他们无暇顾及,一心只想找到党组织。

    一到武汉,他们便找到了姜祖武的住地。然而白色恐怖使姜祖武也和党失去了联系。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袁任远他们从姜祖武处又打听到了两个慈利籍党员的线索,他们是上海的张沈川、开封的余爱生。这样,他们心中又升起了一线曙光。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们,开封余爱生的遭遇和前几位同志一样,爱莫能助。此时此刻,缺钱少衣,一次次失望碰壁将他们逼上了绝境。有人建议袁任远暂时隐蔽下来,去投奔他的一位朋友——冯玉祥的秘书。然而,袁任远婉言谢绝了,因为在他的心中只有一条准则:他永远是党的儿子,任凭时局恶变,丝毫不能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古城开封,袁任远用暗语给张沈川发出了一封航空快信。不久,盼来了张沈川欢迎他“速来上海”的回函。激动、惊喜霎时冲走了很久以来失望的积淀。由于没有车费,余汉族暂时寄居在余爱生家里,等候消息。袁任远背着一袋干粮,只身踏上了开封至徐州的旅程。他风餐露宿,沿着铁道线一站一站地前行。那阵阵断肠般的饥饿感折磨着他,那刺骨的寒风吞噬着他,那无名的病痛摧残着他,但是,他咬紧牙关,终于坚持到了徐州。这时,他的双脚已经溃烂,流着脓血,肿得不能动弹了。

    关键时候徐州的慈利籍同乡们雪中送炭,为他提供了一张直达南京的快车票。在南京,余爱生的弟弟余寅生,一位国民党军队的尉官,亲自将他送到了上海。

    在一条幽静的弄堂里,中共上海无线电领导人张沈川张开双臂欢迎袁任远平安抵达,他们紧紧握手,紧紧拥抱!

    张沈川立即用电台向党中央转报了袁任远的《关于石门南乡武装起义的报告》。党中央没有遗忘这个忠诚的儿子,三天后就批复了他恢复党组织工作的请求。特派了一位王同志在指定的时间、地点,用联络暗号和他接头。王同志代表党中央向他和他的战友们致以最亲切的慰问,表彰了他们历尽艰险找党的决心和毅力。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湖南省中共党史联络组  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时间 

出处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湖南党史人物故事P130-132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WebMaster:web@library.hn.cn 备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