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湖南氏族源流

 



 

长沙黄龙山何氏 

    始祖觐墀公,字益朝,原居安徽凤阳府定远县凤庭乡十三都何家桥。子四:光前、光元、光朗、光朔。光前,册名兴,字裕昆,行一,明洪武初官湖广长沙卫,授指挥佥事,卒葬湖南省城南门外,子孙十代均袭其职;光元公,册名必然,字今成,行二,明初自安徽官湖广长沙卫而迁居善化二十都;朗、朔二公不详。1940年四修族谱。派语:光道玉圣昭,廷家声忠楚,祖德联芳远,嗣昌世锡洪,荣华承泽荫,敦厚起英雄,本立文章焕,名传孝友同,经邦逢盛治,幹国裕熙雍,万代徵纯美,绵延福禄崇。


浏阳何氏 

    始祖子韶公,谥忠毅,官河南淮宁府陈州太守,南宋建炎2年(1128)在抗金中举家殉难,仅其嗣孙松公,字继甫,因徙浏从学杨龟山(名时)而幸免于难,遂家于浏北黄冈之凤岭。至十世衍为七房:盛峰之子大科、大清、大湖,盛嵩之子大桥,盛南之子大定、大银、大宝。大清公裔世居凤岭(又名奉岭),其余散居于李家冲、毛田、斑鸠市、纳税铺等地。族谱始修于清乾隆27年(1762),道光3年(1823)、咸丰4年(1854)、光绪29年(1903)、1937年、1993年续修。派行:敏隆盛大业,再明正德新,福源常映远,志高树芳型,显贵传世久,祖泽庆时逢,克昌启后代,华国述前勋。


浏阳社冲何氏 

    始祖唐国子监祭酒逸公,居剑州阳宁镇(今福建邵武府光泽县地),五传至光远公,后周屯田员外郎,迁抚州金鸡,数传至亶文公,于清初自金鸡迁居浏阳东城外。亶文公之曾孙应清再徙社冲,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11代,后人聚居在社冲、太平桥等地。


浏阳牛石岭何氏 

    始迁祖尚兰公,字文宣,号亮甫,自江西南昌丰城迁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南乡十五都牛石岭。


浏阳何家园何氏 

    始迁祖清江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南昌迁此。后人有居长沙贤塘者。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20代。


浏阳三门何氏 

    始迁祖明攀、明跃二公,清康熙间迁此。后人分居茅田、欧家塅、田心等地。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10代。


浏阳墨庄何氏 

    始祖谟公,字开明,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抚州府乐安县西村因兵灾迁湘,开基于浏阳县南市街藕塘,后再徙居金声乡墨庄。族人多分布在墨庄。明末清初,由于国政紊乱,子孙相继转徙四川、萍乡、醴陵、攸县、茶陵等地。本祠在墨庄,建于明正德16年(1521),后经明崇祯、清康熙、1924年三度修缮。另有支祠在醴陵官庄、潼塘。族谱始修于清嘉庆21年(1816)。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300人。


浏阳何家塅何氏 

    始祖李庸辅公,元末自江西吉水徙江西袁州,再徙湖南浏南柘溪市,入赘何公君佐之女,生评漠,在李姓之上冠以何姓,三传至侃公改姓何。族人分布在南乡金声镇、大瑶、枫林、长沙各地。至1948年,已传22代,男女丁口约18000余人。宗祠在南乡金声镇何家塅。族谱始修于明崇祯14年(1641)。


浏阳碧水何氏 

    始迁祖贤耀公,原籍广东惠州府和平县甜鱼祭,清康熙初始迁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住二十八载,又迁袁州府万载县白水顿。清雍正初年始定居浏阳碧水。生子六,二、五失嗣。


宁乡何氏 

    始祖太一公,宋熙宁间梅山方开,始由江右徙楚,其裔孙德明公于元时自新化迁居沩宁,数传至海潮公,卜居洋泉。再九传至章华公,生四子:希谋公,洪山庙之房祖;希猷公,冷水铺之房祖;希柽公,企湖之房祖;希能公则远徙四川。宗祠在宁乡三都九区白竹冲之四亩冲。清乾隆19年(1754)始修族谱,咸丰9年(1859)、光绪34年(1908)、1923年续修。派语:有贤承启佑,作述振家声,忠孝敦先本,因之际盛明。


宁乡造钟何氏 

    始祖太一公(又称太乙公、尚一公),由豫章徙楚南,历星沙,寓邵邑,数传至德明公(又称念祖),再由上梅转徙沩宁造钟。德明公裔分为仁、义二房。仁公生七子:鸾、凤、麒、麟、玺、祥、辅,义公生四子:道、义、玑、濬,共十一房,散居于黄材、造钟各地。清乾隆年间建宗祠于造钟。本族名人何叔衡,原名启璿,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1921年十一房合修族谱,此前仁房鸾、凤、麒、麟、玺、辅房已九修,仁房祥支与义房道、远、玑、濬房已七修。族人分布于大沩、造钟、黄材、石筍、沙田、麻山、洋泉等处。至1948年,男女丁口约30000人。派语:有贤承启佑,昌盛在敦培,继志增家瑞,光逢景运开。


宁乡麻山何氏 

    始祖福八公,元末明初自南昌迁湘乡下屯城前,传至六世孙孟息、孟巽始迁宁乡。


湘潭银塘何氏 

    始祖孟八公,字肇盛。明洪武2年(1369)奉户部给牒勘合土著,银塘何姓为湘潭七大旧姓之一。族人分布在易俗乡之银塘及谷塘附近之道院寺、凫塘附近之城塘冲及晓忠乡之西坡塘、何家嘴等地。清康熙57年(1718)建宗祠于银塘。1933年八修族谱。本族名人何福,累官至左军都督前将军,封宁远侯;何浩若,字孟吾,曾任河南、湖南省财政厅长;何衢,字特循,曾任湖南教育司次长,著有《适然诗存》一卷。派次:(自十六世起)启秀中湘,经文纬武,大业恢宗,光昭茂绪。


湘潭青山桥何氏 

    始迁祖琛公,明永乐间自桂阳迁此。清光绪27年(1901)三修族谱。


湘潭碧泉何氏 

    始迁祖汝川公,明永乐间自庐陵迁此。清光绪27年(1901)六修族谱。


醴陵何氏 

    始迁祖秀亨公,字雯山,江南庐州府庐江县人,世居南京同乐巷,宋理宗时贬岭南观察,客死潭州,葬醴北新阳。子楚荣、楚诚。诚裔衍东岗、东城、杉仙等处,建祠县城关家巷,为城分。荣裔建祠泗汾中埠,为乡分。清光绪19年(1893)建总祠于杉仙。清同治3年(1864)乡分始修支谱,宣统元年(1909)续修,1948年三修墨谱,1994年三修支谱。明万历间城分创修族谱,清雍正12年(1734)重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宣统元年(1909)四修,1944年五修。本族名人二十一世何天衢,雍正进士,官内阁中书。二十八世何键,字顺昌,号云樵,谱名元缨,曾任安徽、湖南省主席。字派:亨楚植忟仲发,伟爵蒂孔水,唐世万星堂,子廷茂士添,金大树光培,一元允振宗,立心惟爱敬,科第庆云从,忠义承先烈,英雄建国功,泽湖照祖德,诗礼绍家风。


醴陵八步桥何氏 

    始迁祖华可公,元至元间自江西分宜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豆田何氏 

    始迁祖爵扈公,元季自江苏上元迁此。族人分布于萍乡、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2500人。


醴陵官庄何氏 

    始迁祖寿可公,元末自江西分宜迁此。族人分布于白兔潭、泉山下。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何家山下何氏 

    始迁祖鸣朝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分宜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长岭何氏 

    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新喻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


醴陵快山桥何氏 

    始迁祖俊伯公,明洪武9年(1376)自江西新喻迁此。族人分布于长岭、东冲铺、何家坪、天福庙、龙凤冲、桃花。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0人。


醴陵笔山何氏 

     始迁祖政平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清江、杨阁、大塘、宜家冲。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杨阁大塘何氏 

    始迁祖龙门公,清道光初年自山陂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茶陵舲舫何氏 

    先世南宋德祐元年(1275)自广东婺州迁此。


茶陵平水金山何氏 

    先世南宋绍兴元年(1131)由潭州迁此。


炎陵中村何氏 

    先世清雍正年间自资兴迁此。


炎陵十都皮坑何氏 

    始迁祖碧文公,清康熙15年(1676)自广东河源迁此。


炎陵十都南流何氏 

    始迁祖世昌公,清康熙13年(1674)自广东惠州迁此。


炎陵九都洞里何氏 

    始迁祖仕兴公、辉公,清乾隆7年(1742)同自江西赣州迁此。后裔徙沔渡下馆、蕨背、长江等地。


衡阳何家套何氏 

    始迁祖景才公,元至正2年(1342)由郴迁衡,居江霞滩,后裔世居衡州北城外何家套。


衡阳何氏 

    始祖发哲公,字濬伯,元时携子自江西吉水迁于衡阳演武亭侧。三子景寿转徙郴州,生浩隆,以武功显于明,解组去郴归衡,生五子:海宗裔于清康熙间迁蜀;海锦裔世居衡北福陂;海鉴、海道二裔居衡西杉桥;海祚裔世居衡北栗坪。族谱始修于清嘉庆元年(1796),咸丰10年(1860)续修,光绪24年(1898)三修,1942年四修。

衡阳江东岸回族何氏 

    由河南押镖来衡,居衡阳江东岸盐店码头一带,以宰业为主业。


衡南何氏 

    始迁祖清仲公,明洪武20年(1387)自江西丰城县迁居衡阳东慕道乡万寿山克蔡冲,今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荷叶塘。清道光7年(1827)始修族谱,同治9年(1870)、宣统元年(1909)、1940年、2002年续修。班行:德本宗功积,咸宣克继昌,学成维佐盛,勋定允传芳,锡庆人逢吉,发明代友光,英华文益振,敦厚毓贤良。

耒阳何氏 

    始迁祖发祥公,元至正优贡,由广东琼州府澄迈县任长沙善化县教谕,明大德时由广东迁郴,再迁耒阳。

常宁何氏 

    始祖敬公,字益谦,官太子少保,后唐同光间由潭州清江移居安仁坦市,为安仁始祖。明洪武28年(1395)义通,贵圆等十一房以武职由安仁调镇常宁。清康熙33年(1694)始修宗谱,乾隆29年(1764)、道光5年(1825)、同治5年(1865)、宣统2年(1910)续修。安仁字派:继延士友,公思文世,再兴仁义,永富贵昌。常宁旧派:贤克逢廷用,安行性智忠,祖宗能积庆,福禄万年同。常宁新派:德盛贻谋远,源深泽衍长,诗书承先代,荣显发家祥。

 

| 下一页 |

湖南图书馆 版权所有 @2006.10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