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杨得志
                      (1911-199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参谋长。

   
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县)人,1911年1月3日出生于醴陵县南阳桥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在煤矿、铁路做工。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部队上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横戈勒马的军旅生涯,从一个红军战士逐步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先后担任过红四军班长、排长、连长,红三军团第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第一师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即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司令员,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务,功勋卓著,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建树良多。

    他是人民军队的名将和军事家,以作战勇敢、智勇双全、敢打硬仗、恶仗、苦仗而著称。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中,他参加了龙岗、良村、黄陂、漳州、广昌等战斗,特别是1934年2月,奉命率红一团奔赴三岬嶂,以一团人顶住了国民党军三个师的进攻,受到军团领导的表扬,红一团从此成为有名的主力团队。红军长征中,带领红一团担负先遣任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率部突破乌江,为夺取遵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开辟了道路。对于红一团所立的战功,毛泽东、周恩来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毛泽东说:“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周恩来称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到达陕北后,指挥部队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重大战役,为巩固、保卫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出了大力。抗日战争中,指挥六八五团参加平型关大战,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歼敌1000余人,给日军精锐坂垣师团以沉重打击。1938年率部进入吕梁山区,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此后,领导冀鲁豫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反复“扫荡”,将豫北、冀南、晋西南地区联成一片,为发展、壮大、巩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开始后,率部参加上党、平汉、张家口、正太、青沧等战役,取得重要战果。1947年10月,指挥的清风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主力第三军等部1700多人,打了晋冀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11月,指挥部队攻克石家庄,被朱德誉为“夺取大城市之创例”。1948年率部转战察南、绥东、热西、冀东,配合东北战场作战。同年11月,率部攻克新保安,歼灭华北国民党精锐主力第三十五军,为平津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此后,挥师参加攻克太原、夺取兰州、进军宁夏,为解放西北立下了不朽功绩。抗美援朝战争中,率第十九兵团投入第五次战役,连续奋战45天,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在敌人发动秋季攻势之前,他深入第一线研究作战经验,总结推广了坑道战术,使之在持久的阵地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毛泽东和彭德怀的高度赞赏。特别是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后,组织指挥了五次战役后的第一次全线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毙俘敌2500多人,创造了依靠阵地进行坚守防御战役的光辉范例,被载入世界战争史册。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保卫国家安全和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上。1979年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期间,组织指挥了云南方向的自卫还击作战。1980年后任总参谋长8年,致力于军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为开创新时期军事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中共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中共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中共中央对他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华清、张震著文称赞:“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坚定不移,不折不扣,贡献突出;他修身律己,品德高尚,堪称楷模,不愧为一代忠勇之将。”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