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曾中生

(1900-1935)
 

    

    
    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军事家。

    湖南省兴宁县(今资兴市)人,1900年6月10日出生于兴宁县州门司牵牛坳村一乡绅家庭。曾就读于县汉宁高小、郴州第七联合中学。1922年在桂系军阀沈鸿英部任参谋长。1925年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政治科第二队学习。参加由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政治部组织科长。北伐军进驻武汉后,任武汉革命委员会委员兼汉口《民国日报》主笔。四一二政变后,参加讨蒋斗争。宁汉合流后遭通缉,秘密转往上海。9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冬回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30年4月,作为特派员到中共南京市委工作,明确表示反对冒险起义,但无效。起义失败后,为重整党组织,中共江苏省委任命他为中共南京市委书记。11月,他以中共中央军委特派员的身份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持工作。其时,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根据地发动“围剿”。他指挥红四军采用集中兵力、避实就虚、乘敌不备、各个击破的方针,全歼敌整编三十四师,并活捉师长岳维峻,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3月,他主持召开鄂豫皖临时特委扩大会议,正式成立鄂豫皖特委和军事委员会,任特委书记和军委主席。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兼任校长。指挥部队以避其主力、打其虚弱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红军发展到两万多人。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中央,派张国焘等到鄂豫皖“改造”党和红军,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鄂豫皖分局和新的军事委员会。他任分局委员兼军委副主席,后任红四军政治委员,实际上已排斥在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的主要领导之外。他与军长徐向前一起,把红四军的情况和行动方向,直接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明确表示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军事方针。张国焘以“反抗中央分局”等罪名,将他调离部队“考察”。黄安独立团扩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他被贬任师长。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党的利益为重,兢兢业业从事红军工作。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指挥独立师奋起迎战,歼敌千余名,后又在永家河打垮数倍于红军之敌。他臂部中弹,送往总部医院治疗,不等伤愈就回到部队。

    1932年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新的“围剿”,重兵压境。张国焘放弃鄂豫皖根据地,带领红军从湖北经河南向陕西方向无计划、无目的地转移,伤亡很大。,在此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提出批评。1932年1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即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红军挥师川北,开辟了川陕根据地。

    1933年2月7日,他当选中共川陕省委委员。6月下旬,在中共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上,他代表省委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委的任务》的报告,强调加强党、红军和地方武装建设。还撰写了《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等军事著述。正当他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和指导部队训练时,张国焘却别有用心地撤销了他的职务并将他非法逮捕关押。在押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与“剿赤军”作战要诀》这一著名的军事著作,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的十种“围剿”战法,总结出了关于人民战争、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及持久战、速决战和运动战等有关中国革命的几个主要军事思想原则。10月初,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将这篇著作印成小册子发给部队。后来,他的这本小册子和其它军事著述转送到延安,为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他仍被非法关押,拖着遭受严重摧残的身躯,拄着拐杖随军行动。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楼功会师。他给党中央写信,表示愿意接受中央的审查。张国焘怕中央搞清事实真相,遂于8月中旬一个黑夜,在四川卓克基以北的森林里将他秘密杀害,时年35岁。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肯定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寻求真理、英勇战斗的一生。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他为33位军事家之一。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