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曹建猷

(1917-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铁道电气工程专家。

   湖南省长沙人,1917年5月19日生于长沙。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0年毕业后曾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考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深造。由于他成绩优秀,准予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免学费。后来边教书边读学位,付给优厚的年薪。他先后选修了多门新学科,做博士论文时跨系到核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同步加速器实验室,参加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面成功的同步加速器的研究工作。1950年9月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纽约市立学院任客座讲师。

    1951年7月,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在唐山铁道学院创办电气化铁道专业,为中国铁路实现电气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历任唐山铁道学院教授、电机系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他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铁道部电气化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铁路、公路、水运组组长。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铁道电气化的开发研究,是中国铁道电气化采用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制的主要决策论证者,对确定电气化铁路供电制度及电气化铁道的开创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他解决了关于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铁路供电计算、负序计算、牵引网电计算与设计中的一系列难题。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编著了《电力铁道供电系统》、《牵引变电问题电气设备》、《电机学》、《电子计算技术》、《离散数学》等著作、教材,发表了《我国电力铁道应该采用何种电流制》、《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额定电压问题》等多篇论文,重点进行供电系统理论与计算的研究,成果显著。

    在中国电气化铁道建设历史上,他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1953年铁道部决定首先在宝鸡一一凤州段实行电气化,采用仿苏3000伏直流制设计,当时国外大多采取直流制。他通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提出着眼于今后的发展,中国应采用工频单相交流制。他的观点在铁道科技会议上发表并见诸于《人民日报》以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铁道部采用了他的意见,把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列为国家标准。宝鸡一一凤州段设计,也在他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为交流制,并试车成功。现在工频单相交流制已遍及世界各国铁路,实践证明他的交流制创见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他不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将科研新成果融于高等教育之中,使教学内容年年更新。他主持恢复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时完成的《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一书,就吸收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出版后立即售罄还销往国外。他领衔主持的研究小组现已发展为中等规模的研究所,阶段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国际招标中也取得了好成绩,一些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扩大了中国电气化铁道科研的国内外影响。

    1997年9月19日在成都病逝,终年80岁。他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被称为中国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创始人。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