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李聪甫

(1905-1990)
 

    

    
    中医学家。

    湖北省黄梅县人,1905年5月27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聪颖好学。由于家贫,只读了几年私塾、小学就辍学了。1918年只身到江西省九江市,在“赵恒兴中药店”当中药铺学徒。自学《药性赋》、《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及《医门法律》等书。1922年,他回到故里黄梅县,随县城四代祖传名医石椿山学医,又学习了《伤寒论浅注》、《伤寒来苏集》、《伤寒尚论篇》和《金匮心典》等书。1925年,他开始独立应诊,在黄梅县“福生祥药号”坐堂行医。这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政治上追求进步,曾以医生身份作掩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他又转至九江,救死扶伤,医名渐振。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于1938年携妻辈子,辗转于湖南湘潭、湘乡、新化、激浦、沅陵等地。1940年他将自己的行医经验著成《麻彦专论》一书,付印发行后,在湘西南麻彦流行地区救活了不少婴孩。抗战胜利后,他在长沙定居。当时,针对有人提出的废止中医的荒谬主张,他在《中央日报》上发表文章《国医节的感想和展望》、《庆祝国医节的感言》及《对余岩〈中医问题处理草案〉的批判》一书,抨击其错误观点,捍卫中医事业。

    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1957年以后,他就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专业人才培养,撰写了《中医研究工作之我见》、《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之我见》、《中医应按自身的规律发展》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工作,多年从事李东垣脾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提倡“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并结合临床,确立了“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治疗大法。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计250余万字。代表著作有《麻彦专论》、《中医生理学之研究》、《李聪甫医案》、《李聪甫医论》。主撰《〈脾胃论〉注释》,合著《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其中:《〈脾胃论〉注释》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金元四大医家学术思想之研究》于198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被誉为“旁征博引,弃偏见,撷众长,理文并茂,宏大而精深”之佳作。

    他不仅自己勤奋钻研医术,还十分重视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1953年以后,他曾主持由省卫生厅举办的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工作,亲自讲授中医经典、基础理论。在该校结业的400余人,遍及省内外,大多已成为各地中医骨干和专家。1980年,他被批准为中医名家学说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对培养研究生,他总是不辞劳苦,勤于引导,耐心解答问题,精心修改论文。他在中医教育事业上成绩斐然,培育出一批高级中医人才。此外,他还工于诗词,若有《老聪诗词剩草》传世。

    1988年4月,以8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五届湖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政协副主席,第二、五、六届湖南省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90年4月在长沙病逝,终年85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