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刘宝琛

(1932—   )
 

    

    
    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岩石力学家。

    辽宁省开原人,满族,1932年7月20日生于一个书香之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采矿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今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57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公派进修生到波兰科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学习。他勤奋钻研,刻苦求知,敢于提出独特见解,很快由进修生转为研究生,开始从弹性力学角度研究岩层地表移动理论。通过对波兰几十个矿山的实地考察和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把随机介质理论应用到倾斜煤层的开采实践,从而将波兰教授解决开采水平煤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61年底,他的两篇用英文写作研究地表移动规律的论文《随机介质理论在开采倾斜煤层地表移动中的应用》、《地表移动的时间规律》,在波兰科学院院报连续发表,引起很大反响。他的毕业论文《开采倾斜煤层地表移动规律》在博士答辩会上得到好评,顺利地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1962年回国后,历任长沙矿冶研究院助工、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还是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岩石力学研究和采矿工程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他创建的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煤矿和其他矿山的建筑物下、河流下、铁路下资源开采地表保护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溪矿务局按照他的一整套预计开采影响下地表移动及变形的方法,在开采出6层近千万吨原煤之后,地表大面积下沉达4米,绝大多数建筑物完好无损,为国家节省上亿元搬迁费用。这一地下采矿沉陷难题的解决,给中国乃至世界采矿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65年他的《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出版,中国各地煤矿从此摒弃了苏联人的旧方法,转而广泛应用这种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地下采煤,他因此成为与沉陷打交道最著名的科学家。1965年10月,他第一次参加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岩石力学会议,用德文宣读了论文,把随机介质理论介绍给世界学术界,得到好评。60年代后期以来,他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在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会议上提交了2篇论文,结交同行,介绍中国的科研现状,回国后在长沙主持了全国岩石力学首次会议,推动了中国岩石力学研究的发展。英国学者评论说: “中国,矿业岩石力学最活跃的中心是在长沙矿冶研究院,刘宝琛及马光在岩石力学基础及应用研究获得了很高水平。”他进一步研究了三维随机介质理论及系统预计与反分析方法,开发了系列微机软件,被公认为是目前最精确的预计地表移动及变形的好方法。国外学术界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他是本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学术带头人,不少国家邀请他出席国际会议,担任客座教授,为中国岩石力学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他被指定为世界采矿大会国际岩层力学局委员、国际隧道会议组委会委员,并请他为世界150名专家编著的《岩石工程综述》撰写《中国地下开挖导致的地表移动》一章。他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冶金部科技大会奖,199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科技之星。他培养了十多位博士,著有多本专著,发表100多篇论文。1994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只有5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目前,他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空统一随机介质理论在矿业和岩土工程中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攻关,决心继续为中国的矿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科技服务。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