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沈绪榜

(1933—    )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专家。

    湖南省临澧县人,1933年1月10日出生于临澧县烽火乡兰田村。1953年澧县一中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56年3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下半年调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机专业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由于航天数字计算机发展的需要,他很快便与航天计算机的研制结下了不解之缘,致力航天计算机及其国产芯片的设计工作,历任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九院七七一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科技委主任。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他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微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65年,中国集成电路刚刚起步,为解决航天制导计算机体积、重量与可靠性不能满足航天苛刻条件要求的难题,他研究出了一种多重积分舍入误差的新方法,并设计了一种独创性的增量计算机结构及相应的制导程序,使机器字长由按常规设计的全量计算机样机的22位减少到15位,不仅满足了使用精度的要求,而且使增量机的规模比原样机减少了三分之一,从体系结构上解决了体积、重量与可靠性的难题,研究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1971年首飞实验成功,中国航天惯导系统首次应用了数字计算机技术。在1971年参加首飞实验时,他提出,航天惯导系统用航天制导计算机测试的建议,获钱学森批准,设计并参与了很多测试项目的实现与匹配试验;提出了一种独创性的软件测试方案,解决了航天制导计算机测试方案的实现困难,开创了航天惯导系统采用计算机测试的新阶段。为解决航天制导计算机进一步小型化的难题,他利用在增量计算机研制中所创造的积分误差舍入新方法,研究了两种独创的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采用数字积分机体系结构,去掉了体积过大的磁芯存储器,成功地解决了小型化难题,首次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国产PMOS中规模集成电路航天制导计算机。为航天计算机的进一步小型化开辟了新路,并促进了中国PMOS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是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获奖者。

    1975年起,他利用中国刚刚起步的NMOS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自行设计并于1977年完成了第一台国产NMOS大规模集成电路航天专用16位微型计算机研制,1978年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促进了航天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0年代,当国外微机及集成电路芯片不断占领国内市场,仿制盛行时,他仍然坚持自行设计国产专用芯片及培养设计人才的工作,系统地研究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完成了16位阵列乘法器、16位阵列乘法累加器等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研制。一种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运算逻辑部件ALU,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2年开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22人。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现已培养博士10人。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为了促进国产芯片计算机的发展,他编写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1991)、《超大规模集成系统设计》(1991)与《RISC及后编译技术》(1994)等5部专著和10多篇论文。

    海湾战争后,他重新接受了国产芯片专用计算机的研制任务,完成了ISRISC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设计,并针对航天应用于1995年完成了一种定点32位RISC微处理器芯片的研制,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微电子技术的惊人发展,使计算机的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芯片设计上,使并行处理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了。针对这种情况,他于1996年完成了LSMPP嵌入式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的方案设计,1997年完成了定点加减法峰值速度每秒3.2亿次操作的MPP处理元芯片的研制,正在进行浮点RISC微处理器等芯片及一种MPP嵌入计算机的研制,不断地向计算机科技高峰登攀。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