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周坤炉

(1944—    )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湖南省安乡县人,1944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毕业于湖南省常德农校。从1967年起,先后在湖南贺家山原种场、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长期潜心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他选育成的三系杂交水稻亲本和强优组合,为中国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任湖南农科院副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1984年至1988年,先后以学者身份到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园环种子站合作研究一年半。1995年到1998年,先后三次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到粮农组织总部、孟加拉国访问、讲学和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1969年,他加入袁隆平组织的向杂交水稻进军的研究行列,主攻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及新组合选育。他求真务实,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一个时期实现一个攻关目标。1973年育成71一72不育系,是中国最早育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之一。随后又育成V20不育系,是配成杂交晚稻组合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也是中国杂交水稻利用面积最大的不育系之一。全国利用V20不育系配组20多个强优组合,推广面积达7亿多亩,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其中,1975年育成的威优6号组合,在全省、全国区试中均居第一名。在美国、菲律宾、印度、印尼种植居同时参试组合之冠,美国曾专利买进。在全国累计推广2亿亩,增产稻谷200多亿,是80年代湖南省杂交晚稻的主栽组合。1982年,他又育成高产、多抗的第一个杂交早稻组合威优35,使双季杂交早稻的种植区域从岭南北移到了湖北,使早杂(威优35配晚杂威优6号)、双季过吨粮第一次成为现实,1984年,他又开始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研究,已育成香稻不育系和用香稻不育配组成香优63、新香优63、新香优77、新香优644、新香优207、新香优80等系列组合,既高产、优质,又抗性好,而且稻穗上结出香(10%左右的籽粒)与不香两种籽粒的杂交香稻,其稻米是食用时再不需要掺合的香米。已全省、全国开展推广,1999年达100万亩以上。香优63被誉为香稻,其稻米被誉为超级香米、超泰米,其食味有口皆碑,超过泰国米。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切忌亦步亦趋,必须走在别人的前面。"这是他的工作信条。当有些科技人员将"野败"材料弃之不用时,他像伯乐识千里马一样,将"野败"视为珍宝。1971年开始用"野败"与栽培稻杂交选育"三系",70年代育成了育性好、配合力强的不育系和强优晚稻组合。80年代初,他把研究方向转到杂交早稻的选育上。1982年育成了早熟、多抗、高产的强优组合威优35,解决了"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矛盾。1983年,市场出现"米质次,卖粮难"的现象,杂交水稻的深度开发陷入徘徊状态。他一头扎进优质高产杂交稻的选育研究工作中,利用出国的机会,大量收集优质亲本材料,凭自己嘴咀嚼的感觉,选择具有香味的优良单株。为了早日定型育成新的优良组合,打破常规,不断更新育种技术,一年种植四季,创造了水稻育种史上的新纪录。

    人们往往惊羡鲜花的美丽,但难以知道园丁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为弥补自身理论根底不足,他白天在田间试验,晚上不顾疲惫坐在小板凳上,把书摊在简陋的床上,一字一句地啃,一笔一划地记,先后读完了遗传学、育种学等大量专业书籍,写上了几万字的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已有《利用野败选育不育系的新进展》、《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等系列论文面世,共发表论文1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3部。30多年来,他始终把驱赶人类饥饿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争取时间,春在湖南,秋到广西,冬去海南,加快繁育。为保证珍贵的种子萌发成功,及时赶上播种时间,在旅途中用体温来催芽。和子吐穗扬花季节,不顾蚂蝗叮咬,在蒸笼般的试验田里进行人工授粉,先后用几千份亲本材料测交观察了10万多个杂交组合。南征北战,连续6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结婚只10天,就奔向海南试验基地。由于常年在稻田滚,他患上了严重的皮炎、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可他却一直放不下手中的工作。他探索着、奋斗着,一步步实践着年轻时立下的宏愿:"培养高产良种,温饱天下黎民。"

    他是1981年全国和籼型杂交水稻等发明奖的主要获奖者之一;曾获湖南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科技兴湘奖;是全国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代表。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