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数字方志:底本的选择与整理

  郝瑞平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34

  

  [摘 要志书因其资料性强信息量大,历来为专家学者所青睐。但纸本旧志受载体和时空限制,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字方志应运而生。本文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旧志(1949年以前纂修)为例,就旧志版本概况、底本选择标准和底本整理的基本要求,做些操作层面的论述。并结合旧方志保护和阅览流通情况,说明数字方志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志书版本 底本整理 选择标本

  

  旧方志是国家图书馆特色馆藏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体裁。步入21世纪,数字方志作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的重要项目,开始被各界专家学者所瞩目。笔者从2002年起开始参与数字方志工程,负责底本选择和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确定底本对数字方志的加工过程和成品质量至关重要。底本是数字方志的源头,要了解它的重要性须从阅览开始。

  1 旧方志——古籍阅览中的热门书

  古往今来,地方志在为官者所重“资政”,在为民者所重“教化”。而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研究方向的读者更是从多种角度利用志书。研究型读者以中年人为主,带着项目或专题从方志中寻找答案;学习型读者以研究生为主,用方志中某类资料搭建其论文框架;怀旧型读者以老年人为主,通过方志寻找家乡的风土民情和梦中记忆。各学科、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这块百科全书式的土壤中发掘其所需的宝藏。

  以近期国图普通古籍阅览室和地方志阅览室的读者人次和取书册数做比较,说明志书在古籍中所处的地位。200614月份国图普通古籍阅览室读者为9800人,地方志阅览室读者人数为2400人,其比例为41。普通古籍阅览室读者用书32000册,地方志阅览室读者用书16000册。其比例为21。国图普通古籍总量约140余万册,而志书总量为12万册,仅占普通古籍阅览室总数的十二分之一。这并非精确的计算结果可以说明,方志虽只是国图古籍十五个门类之一,所占比例很小,但它有一个相当数量的读者群,有很悠久的社会文化需求。这是支持数字方志工程启动的重要因素。

  纸本旧志——挡不住的老化衰变

  国图藏有自明代至民国四百余年间的以不同印刷方式刊于纸上的志书,有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油印本、影印本、晒印本及部分较为珍贵的抄、稿本。这些书不但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同时也各具不同的文物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文献以其不可再生的特性日益凸现其文物性,而志书的纸质也在不断老化、衰变。如何在充分利用古籍资料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对古籍的损害,长期以来一直是图书馆界力图克服的难题。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枝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保护、开发、利用古文献的有效途径,提供了解决古旧方志保护和利用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通过网络读者可以在虚拟的图书馆中直接检索、阅读、观赏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旧志。这里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地方志将会以光和电的速度广泛传播,专家、学者、普通百姓都会很方便地接触到我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地方志。这种接触改变了人与书的零距离,却无限扩大了志书的应用。

  数字方志——存储与使用的飞跃

  本文所说的“数字方志”是指1949年以前纂修,经过数字化加工而形成的电子版志书。它主要由影像库、文本库、资源库及用户检索界面组成。旧的文献,旧的载体转换为新的形式和新的传播手段,对于收藏和使用都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千百年来纸本线装志书仅限于一地或数地的收藏,它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受到时空制约,已难以满足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个性需求。收藏单位与使用者之间不对等供求关系,给日益发展的文化事业造成阻碍。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使得图书馆界有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机会和手段。数字方志将会使志书的利用更加方便、快捷,使方志文献得以普及,志书文化得以传承。

  影像库是数字方志的基础库,它经过对底本的高清晰度扫描,保持了志书的原貌,并能真实反映志书的版本特征。决定影像库质量与数量的关键因素就是对志书底本的选择与整理。

  旧方志的存世与版本概况

  地方志是一种官书,由地方政府出面主修,由地方官员、邑绅和文人出钱出力共同完成。自宋以来,历代不同级别的行政单位(尤其经济发达地区)都在不断地纂修、增修、续修。但挡不往的天灾,避不开的人禍,使得志书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毁灭。现存世志书数量,据1986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为8264种。十年后的1996年曾任吉林省图书馆馆长的金恩晖先生主编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收录8577种。此提要以《联合目录》为依据,补其所缺而增三百余种,这应是对我国现存旧志较为权威的统计。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地方志的采编。经几代员工的努力,到目前为止馆藏旧志已达6300余种,占现存全部旧志的70%。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馆藏,为数字方志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图馆藏志书不但种数多,而且还具备类型多,版本全的特点。

  4.1 类型多

  志书的类型是指由不同行政级别单位纂修的具有统属关系的志书。如一省有通志,下有府志、州志、厅志,下有县志、下有乡镇志。还有一些同级并列的卫、所志、边关志、盐井志、土司志、乡土志。志书的所谓类型,历代方志学家们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在存世的旧方志中,府、州、厅、县志是主体,占绝对多数。国图馆藏也是这种情况。作为数字方志的组成,同样要以府、州、县志为主体。但也不可忽视志书中的特殊类型,如关志:清道光山西《偏关志》、清嘉庆江苏《浒墅关志》;郡志:清顺治山西《云中郡志》、清代江苏《昆山郡志》;道志:清乾隆湖北《下荆南道志》(此道下辖三府);卫志:清乾隆山东《威海卫志》、清光绪江苏《太仓卫志》;土司志:清顺治湖南《永顺宣慰司志》、清乾隆四川《九姓司志》;盐井志:清康熙云南《黑、白盐井志》。此外还有在志书中为数不多的乡镇志和风土志。它们是志书中的少数派。与主体志书相比,除行政建制的称谓有别外,作为历史上一级行政机构的功能是一样的,志书记述内容也带有典型的综合性特点。上述各类旧志是数字方志的底本所在。

  4.2 版本全

  版本是古籍鉴定里的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版本仅指成书时间及印刷方式。选择志书、确定底本首先要认定它的版本情况。志书在历史上为地方官上任伊始了解邑情之首选。但往往是由于前任的使用不善,保管不周,所见到的志书经常是残书断版。作为资政之书,断不可无。所以在同一种志中,除了原版志书,又出现了增修本、补修本、续修本、后印本,以至近代的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晒印本等。这些都是在原书稀缺、残损的情况下对该书做修整补充而形成的不同于原版的同种志书。版本不同的另一表现是不同时期的印刷方式的变化。如澠池县志(河南)在清嘉庆版是刻本,民国志是石印本。安徽祁门县志,清道光、同治志是刻本,民国志是铅印本。这些志书产生的年代不一样,但装订方式一脉相承,保留着旧志线装风格。旧志中油印本不多见,最早出现在民国间的某些志稿,版面漫漶,卒不能读。1958年南京古旧书店据抄本誊写油印《澎湖厅志》,1959年扬州古籍书店油印复制了一套稀见方志,内有《光绪甲午新修台湾澎湖志》等台湾地区旧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西自治区挡案馆用油印法整理出版了民国《龙津县志稿》,同时用铅印法整理出版民国《宾阳县志稿》,用石印法翻印光绪《临桂县志》。限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这类再版志书纸质粗糙、墨色暗淡,视觉效果也不好。但能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拿出人力物力整理旧志保存资料的单位确实为数不多,且资料性颇强,数字方志中适量收入了这类版本。

  5 “数字方志”的横向与纵向要求

  旧方志数字化是新生事物,它不仅要全面保持纸本志书功用,更要体现新载体所带来的现代学术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数字方志必须具备像纸本方志一样的规模和数量。仅靠一个或几个图书馆难以做到这点,只有图书馆界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方志的价值才会得到全方位体现。

  国图“数字方志”的规模主要表现在:①从横向上要求地域范围广。国图旧志收藏涉及34个省市自治区(重庆仍入四川)。各地区由于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志书纂修、成书和保存数量也有较大差别。如浙江存430种,安徽存180种,西藏存56种,青海存11种,澳门仅存1种(《澳门纪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志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和文献的稀缺而被作为底本收入)。除香港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数量不等的旧志作为底本选入数字方志。②从纵向上要求,尽可能体现某一地区志书的连续性。志书中所记录的内容以当时为主,随着时间推移,新的民情政务不断产生,需要连续记录(续、补),志书就形成了重修或续修。我国多数地区都有编修志书的历史,保存了相当数量连续完整的志书(主要体现在清代和民国)。以学者的角度看,将一地历代编修的志书合起来,就是一个地方完整的历史资料总汇,将各地的历代方志合起来看,就可以连续考察整个国家的历史。以江苏省江都县为例,国图现存有七种不同年代的江都志,依次为明万历志、清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志,民国15年和民国26年志。平均50年修志一次,江都历史发展的脉络完整地保留给后人。还有江西庐陵县志,纂修有序保存完整。国图现存最早为清康熙28年本,其后有乾隆46年,道光5年,同治12年本,最晚为民国9年本。此志编修间隔时间与江都志相仿,也是在三五十年之间。这两种志都反映出其纵向的连续性。作为数字方志的底本,在选择中也要体现这个特点,才能保证地方志的体系特征。

  数字方志底本选择的原则

  确定底本的基本原则:保护古籍、突出特藏、显示遗珍、兼顾文本。

  6.1保护古籍

  保护古籍含有两重概念,其一对志书本身的保护,既图象替代原书,隔离人与书的接触,从而达到保护目的。其二对志书内容的保护,既在影象加工过程中对内容拾遗补缺,解决旧志里经常出现的缺叶、重叶、错装叶和残叶的问题。就如志书凡例中经常出现的一句话:阙者补之,谬者正之。如在整理民国桐梓县志(贵州)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卷十五第42叶有重叶,卷十八第13叶、卷二十九第78叶缺,整理者利用另外一部书补其所缺、去掉重叶,保证了该志在内容上的完整准确。

  6.2突出特藏

  突出特藏表现在:①从资料的角度,志书选择范围要宽,保证所有1949年以前纂修成书的不同年代不同版本,至少有一种纳入数字方志的底本范围。这里要说明在遇到志书的刻本和增刻本时,以选增刻本为主。如道光綦江县志(四川)有道光15年刻本和同治2年增刻本两种,对比这两部綦江志,发现后者比前者有新增内容:同治2年知县补修序、补修官绅姓名并职官选举志中名录增至同治2年。增刻是在不变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在方志版本中经常遇到。这样做既省工省力又不失为一次修志,乃时任县官的权宜之策。又续修本,是针对前一部志书而言。②从书品、版刻印刷、复本的角度,要尽量求善、求精、求美,如那些有名家提跋和收藏印章的要优先选,装帧古朴并具有特殊版刻特点和鲜明古籍文献特征的也要适量选用。

  6.3显示遗珍

  选用独家收藏的刻本和抄、稿本,惠及学者突出特色。数字方志两期共选明代孤本近30种,清代孤本百余中种。内含10余种抄稿本。如(河北)获鹿县志九卷首一卷,清乾隆46年(1781)稿本,时任知县周棨纂修,稿成未及刊刻,此君迁升广东道台。又青海地方志中多为杂记,内有《大通县风土调查录》一册不分卷,书衣钤大通县印。是书为赵世暹旧藏,全国也仅四家收藏,均为抄本。

  6.4兼顾文本

  选择数字方志影象库底本的同时,要为文本转换做准备。做文本要考虑两条因素。①文献利用率:利用阅览室流通统计数字,析出年平均阅览次数较多的志书做文本。②旧志版本及印刷情况复杂,并非所有的底本都可做文本。影象与文本相比,后者对版面清晰度要高许多。在考虑稀缺程度、版本价值的同时,注意选择文字规范、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的志书做文本转换。这样才能保证文本的准确实用。

  方志书库与扫描库间合作流程

  方志书库与扫描库间合作流程如下:确定底本→下架填写索书加工单(每种一张随书走)→统计每种志书拍数(此前为书库的扫描前整理)→填写出库单→出库交接(双方按种数册数一一检查认可,并在出库单上签字)→扫描车间扫描前整理→图象扫描→电脑拼版修整图像→质量检验→刻盘→整理清点志书→入库交接→书库签字确认→重新归架

  国图“数字方志”从20029月启动第一期工程,到20065月第二期工程正式展开,将完成4400种志书,250万简子叶的图像扫描。这中间已完成1560种志书的90万简子叶的文本转换和版式还原工作。这是一项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巨大的文化传承工程,参与其中的工作是机遇也是责任。唯有用心尽全力,留与后人继世长。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