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21世纪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研究论文选
 

  试论地方史志之研究

  刘煦赞

  (福建省图书馆福州 350001)

  [摘 要本文从地方信息源、成书要务等领域,探讨地方史志成书的特点、规律和运作策略。

  [关键词地方文献 地方史志 研究

  

  地方文献是记录地域知识和报道地域人们活动信息的各种载体的集合,是横向综合性的知识信息系统,是地方百科全书。在现代社会,地方性知识、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渐上升,地方文献资源正日益被广泛、深层开发利用,产生无可替代的效应。对地方文献的研究日益科学化、社会化。

  1 地方信息源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繁荣发展。地方文献在数量、品种和形式等方面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源。地方报纸、期刊、出版物、电子文献、网络,成为记录和报道地方知识、信息的主体。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出版物,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研究著作,地方人学研究著作,地方人文生态研究著作,地方丛书、文集、会议录,等等,日益成为重要的地方文献,被大量出版和开发研究。而文史资料、地方年鉴、谱牒、地方史志等则是地方文献研究和收藏的主体与核心。

  1.1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是我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文史信息资源,具有“三亲”的特点。从文史资料工作开创至今,各级政协编印发行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书刊,形成了庞大的文史信息系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文史资料研究与编辑出版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一些变化:

  1)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政治、社会、人文领域的活动、事件和各行业的变革为重点;

  2.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史资料书刊以专辑、专题形式编辑出版的多了起来,比较有深度;

  3)反映政协工作、委员活动的资料不断增加;

  4)有的文史出版物成为当地传递古今信息的平台。

  这种文史资料日益成为地方文史、地方史志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1.2 地方年鉴

  地方年鉴是系统汇集年度地方知识信息的集合,是工具书类的地方文献,也是地方近年综合研究和专业研究的重要参考源。

  地方年鉴有省、市、县()综合性年鉴,也有地方专业性或地方行业性年鉴。它深层次、动态性揭示地方信息。这种经浓缩的涵盖面广的信息源为地方史志研究者广泛利用。

  1.3 谱牒

     族谱是一个姓氏的繁衍发展史,也是一部族群史、家庭史、个人简史,更是一部人文史、宗族文化史,是地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间的人能够为其立传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信息是靠个人档案、户籍和族谱三大载体保存下来的。族谱对今人只是一个记录,对后人则是信使。所以族谱是地方人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参考源。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家族观念的复苏,在认祖寻根追源热的推动下,修谱、续谱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各地大量族谱成书,广泛流传,汇集图书馆,甚至一个个村子也有姓氏支谱问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文献业的繁荣,是地方史志研究的重要拓展。

  1.4 地方史志

  地方史志是地方知识信息的浓缩、重组和集合。它横分门类,纵述史市。在各个门类下按时序述事。包括地方志、专业志。在全国大修地方志的环境下,各省、市、自治区,各市、县(),各乡、镇甚至村;各界、各行业、各专业领域,各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门,地方政府各部门等等,都在编史修志。各种地方综合志、行业志、专业志大量印行,形成志书资源系统,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元又多维的知识体系。

  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文献业的发展趋势,地方文献资源的运动规律,以及地方文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 成书要务

  2.1 理念与宗旨

  编史修志,是惠今泽后的治学任务,也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不仅要细致处理繁杂的史料和线索,更要用唯物史观来分析、考辨和综合。坚持客观、平实,承先启后、揭示规律、浓缩史实、提供信使的理念、宗旨和原则,充分反映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历史阶段一切与事物有关的人和事;坚持以宏观和微观的视野来观察、评估和认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展因素和人文生态对事物产生、发展的影响、制约和演化,使地方史志能以客观、平实的历史面貌呈现给读者和后人。

  对事物、对行业或地方文献业的历史进程,以生态的理念和时代的高度,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纵向和横向的、平面和立体的考察对比、分析研究,认识并揭示其规律;以大量史料、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和领域,对事物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剖析、演绎和归纳,探求其历史轨迹,观察其发展脉络,揭示其运行规律,从而形成新的知识集合。这是编修地方史志的理念和宗旨,因此应注意掌握如下三点:

  一是社会背景、人文生态。二是事物的起始、发端,追根溯源,以认识事物的源流,掌握其脉络。三是人和事之融合。人和事是地方史志的主体,事是主线,史事是人们活动的结果,两者应该有机地融合。

  2.2 框架设计

  地方史志的章节篇目框架设计和布局,是成书的关键,也是成书的蓝图。要抓住主体、主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为此,

  1)要突出反映主要地方史事,或行业的主要史事,主要活动家、重要事件或活动的主导者。

  2)要突出重要的、较早的和特别的活动或事件。

  3)要重点反映重要的学科或核心领域,重要历史阶段的历史成就。

  这样就能够纲举目张,形成纲目清晰、骨肉融合的知识体系。

  2.3 协调与合作

  一部地方史志,要成为像人体“骨、肉、血”相融合的知识体系,需注意章节之间的协调,处理好史志内部的几种关系。

  1)总论与分论。例如志书,书前和章前都有“无题概述”,它们浓缩和概括了全书或全章的精华,作指导性或纲领性的概述。因此需要处理好“无题概述”与各章、各节的关系,避免重复,有主有次,有一般有个别。

  2)人和事。地方史志是人事融合的著作,一般以叙事为主。对于地方史事或专业史事中的事件或活动的主导者,为方便叙述,有时要以人为主,视实际情况而定。

  3)相关或重复。某些事件或活动需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段或不同形式中重复反映时,可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或详简来描述,或采用“参见”来解决,尽量避免重复。例如在“正文”中简述,在附录“大事记”中较详记。

  处理好这些关系,无疑会提高地方史志的质量。

  从实践来看,地方史志多为集体之作,在编纂成书出版过程中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协调。

  1)省方志办。省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是统筹、主持和协调全省各级各部门地方志、专业志等志书编纂工作的机构。应该把地方各类史志的编纂和研究列入省方志系列,统筹规划和实施。

  2)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本系统史志编纂计划,作为专史或行业史志的一部分,组织实施,并加强与省方志办的协调和协作。

  3)文史研究机构,例如省文史研究馆、省政协文史委等文史研究部门,应多关注和支持地方史志的编纂出版。

  地方史志是一部结构严谨、浓缩精华的著作,也是智力劳动的成果。编史修志,不仅需要地方史料信息收集的大量前期劳动,而且需要地域学、史料学、编纂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应用,更需要对史料信息的认知、筛选和综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序化,而是一个史料信息重组、事物认证和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所谓综合能力,就是编纂人员熟知地方史事,对地方知识的驾驭和掌握程度,以及谙熟相关的文史知识和横向学科知识,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阅历积累,能够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来观察、认识、评估和概括地方的、行业或专业的演进,揭示其发展规律。

  3 案例分析

  《福建图书馆事业志》历经十五年的资料积累、编纂成稿和反复修改,终见成书,被列入“福建文史丛书”出版。验证了本文对地方史志之研究。

  《福建图书馆事业志》共分三大部分八章:

  1)图书典藏与图书馆,分别阐述书院、学校、寺观、私人四大藏书系统和图书馆的产生、沿革、特征与成就,重点展示公共、教育、科学、工会系统图书馆以及其他图书馆的发展概貌、成长特征。

  2)从文献整序、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学研究和管理六大核心领域,记述福建省图书馆事业的成长过程和历史成就。

  3)附录,通过历史线索记录1500年来福建图书馆事业的特别事件或重要活动;对福建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作生平简介,并以人物传、人物录、人物表的形式介绍福建主要藏书家;并收录清末以来的图书馆管理规程、条例等重要历史文献,供读者阅读或研究参考。书末附有“图书馆馆名索引”,可供读者查找图书馆和藏书单位之用。

  公共、教育、科研系统图书馆是福建图书馆事业的主体,厦门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和福建省图书馆是这个主体的核心,该书在“图书馆”、“管理”两章对这三馆特作专述,在其他部分也作重点表述。

  纵观全书,有如下特点:

  1)妥善处理人和事。“正文”以述事为主,“附录”是“正文”的重要补充。例如“大事记”更详细集中地介绍重要的或特别的较早的事件和活动;“福建图书馆界名人录”,介绍图书馆的教授、研究馆员的简历、研究方向和主要学术成果;“福建省主要藏书家”则从微观上展现近300位古代藏书家的藏书特色和经历。这些附录与正文互相交错、融合,可以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福建图书馆事业。

  2)突出重点和地方特色。地方图书馆史志,其本身就是地方特色的产物。《福建图书馆事业志》各部分都注意归纳、浓缩、概括事物的特点,以突显地方特色。例如古代私人藏书,就归纳为“皆有书嗜”、“集藏、校、刊、研究于一身”、“自编书目,以传后世”等七个特点。又如突出介绍福建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历史成就和经验,以及图书馆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等等,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地揭示福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风貌。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积淀和变革的产物,是社会文明和人文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探讨地方史志成书的特点和规律,既是建构知识社会的一种历史责任,也是给后人的信使和借鉴。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