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当前位置:地方文献 >> 它山之石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述略

  西北地方文献工作历史

 

  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始,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时任甘肃省立图书馆馆长张维先生在其任馆长之初,就呈请省政府、教育厅征集各县县志以充实馆藏。 1945年馆长刘子亚先生撰《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概况》一文,开始认识到地方文献在地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确立西北地方文献工作指导思想的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 1944年国立西北图书馆创立伊始,即成立了“西北文物研究室”。 1947年他发表《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一文,确定其三项特有任务:“一、募集西北文献:①西北乡贤著作及其手籍。②西北地志及姓氏家谱。③藏、蒙、维、哈等文字之著作。④其它有关西北问题之中外书籍。二、搜罗西北文物:①陶器②汉简③碑石④金甲。三、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西北问题论文索引、西北乡贤著述目录及西北学者著述表等。”为此,1948年8月成立了“西北资料专室”,专事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收藏、研究工作。

 

  从刘国钧先生到今天,历任馆长都十分重视西北文献藏书的搜集、开发和利用,将甘肃省图书馆办成“西北文献的收藏中心,西北文化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的参考中心”的主导思想,以一贯之。八十多年来,建立了一个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4265种、在全国文献收藏单位中占有优势的“西北文献”藏书系统。并通过阵地服务、书目索引服务、专题信息服务等服务手段,使之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西北文献研究中心。

 

  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现状

  一、收藏范围

  凡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以及在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演变中与西北各省区边连地界有关的,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事业;工农业生产布局;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均属西北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其记载形式主要表现为:图书报刊、政府部门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会议报告、文件汇编、表籍、档案、文告、印模、谱谍、传单、舆图、照片、拓片、地图、图谱等等。

 

  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汉简及其考释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研究资料;西北地方历史地理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区文物的研究考释资料等专题是收藏重点。

 

  二、藏书状况 

  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统计:

  西北地方文献地区及类型分布表(1997)    (统计量:种)

     类 别

时 间

  类 型

陕 西

甘 肃

宁 夏

青 海

新 疆

西北总论

合 计

图书

解放前收集

511

1906

132

96

217

448

3310

解放后收集

1505

5024

430

582

829

833

9203

期刊

解放前收集

113

172

7

2

10

85

389

解放后收集

215

470

46

45

81

857

报纸

解放前收集

18

41

2

3

1

65

解放后收集

160

204

17

25

35

441

  总  计

2522

7817

634

753

1173

14265

 

  

   西北地方文献图书学科分类表   (统计量:种)

  类  别

总论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宗教

语言文学

艺术

自然科学

应用

科学

舆图

总计

1997年

449

3040

4566

186

1032

351

542

4853

494

12513

占馆藏比例(%)

3.6

24.3

36.5

1.5

8.2

2.8

4.3

14.8

4

100

 

     西北地方文献研究学科文献资源状况表    (统计量:种)

     项目

基本状况

  学科

 本学科   图书品种

本学科   期刊品种

相关学科期刊品种

书目核查收藏率(%)

引用文献收藏率(%)

支持研究决策能力

西北史地研究

9289

1005

650

105

88

8.25

新疆研究

816

64

105

97.6

63.1

7.45

敦煌学

150

3

92

71.4

84

7.45

  

  

  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时,确定该馆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12个,其中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的第一位为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新疆研究并列第四。西北史地研究在全省社会科学级文献中也名列前矛。从以上三表来看,该馆西北地方文献的馆藏经过八十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占有相对优势的“西北文献”藏书体系。

 

  三、保证馆藏资源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1.建立西北地方文献藏书的保障体制

  ①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争取用政府行为来保证文献资源的系统收藏。 199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颁发了《关于征集省内出版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及内部资料样本的通知》,为文献搜集工作提供了社会保障。

 

  ②建全制度,保证经费。 1982年修订的《甘肃省图书馆工作手册》,确定建立有“西北文献特色的藏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采购、分编、典藏、阅览工作制度。从此全馆上下通力协作,在书价暴涨和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保证经费,派出专人,竭尽全力搜集,确保西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③成立西北文献部。该馆的西北文献专藏始于40年代初,但这个阅览室及书库由原历史文献部管理。 1997年该馆从图书馆的内部机制改革入手,根据西北文献工作的特殊性,将原“历史文献部”改为“西北地方文献部”,从部门的工作职责上理顺了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西北文献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④培养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干部队伍。西北文献部现有工作人员6名,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图书馆专业毕业的4名,历史系毕业的2名。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3人,管理员1人,平均年龄不足40岁,都已有十年以上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对该馆的西北文献工作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及西北学所涉及到的各学科内容进行着全方位的学术探讨,这支队伍为跨世纪的西北文献工作提供了人员保障。

 

  2.发掘馆藏 补充馆藏

  馆藏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再建设。地方文献可以是关于地方历史的专门著作,但也有很多资料夹杂在其它著作中间。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加以选择,将这类隐含的地方文献记录分离解析出来,按一定的体系加以组织编排,统一名称,编定目次,使其成为便于利用的新的专题文献产品,补充馆藏。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责成专人选择专题,广览群书,摘录资料,编辑成专题文献。已完成的有《西北民族史料文摘》、《西北地区物产资源资料汇编》、《西北稀见方志》等。与此同时,注意结合提供专题服务以成就其事。1990年在为兰州市人事志做专题咨询时,在检索完成后,共获得民国以前有关兰州人事制度、法令文献的资料800余件。将这些文献复印后,编定目次,装订成册,分别定名为《民国时期政府有关人事方面的部门法规及办法(1942一1947)》、《甘肃省政府有关人事方面的法令及规定》、《宋、元、明、清兰州所辖区职官及有关资料》、《清末甘肃实业机构章程及公文》等八个专题文献,既为读者提供了专题服务,又丰富了馆藏。

 

  “丝绸之路”研究是西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类的最新研究信息大量的分散在各类期刊中。他们从馆藏本世纪二十年代到1986年,近五十年所有中文新旧报刊中筛选出有关研究论文764篇,复印后分十二个专题装订成册,组成了一个系统研究“丝路学”的文献集成。这种挖掘、分析、研究、归纳已有馆藏各类文献中的各种西北文献信息,使之有序化,并使隐藏资料外显,是利用已有文献丰富地方文献内容的最经济实惠的办法。

 

  3.掌握信息 追踪征集

  一般文献搜集的第一信息来源是各出版、发行机构的征订单,但地方文献的特点是,大量的文献是无法通过正规的售书途径所能得到的内部资料。该馆1983—1993年中搜集甘肃史地文献280种,其中内部出版物131种,占46.7%,甘肃、新疆两省地名资料43种,全部为内部资料。在搜集这类文献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第一,通过新闻出版部门了解内部期刊报纸的出版情况,近年来派专人到西北五省(区)各新闻出版部门,搜集内部报刊登记表,在其中选择符合西北地方文献收藏标准的500余种报刊,采取信函征订。

 

  第二,与各文献编纂机构建立关系,掌握文献出版信息。通过读者和编辑部门建立联系,掌握动态,追踪征集。近年来从甘肃省、兰州市和各机关的地方志编纂机构,搜集到大量的新修志书送审稿及原始资料档案。根据全国缩微中心的出版目录,订购建国前西北报纸胶卷近80种,使馆藏西北五省建国前发行报纸基本齐全。

 

  第三,进行参与式的跟踪收集。积极地加入省内外有关西北问题研究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研究会”、“省地方志学会”等。参加地区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召开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学术研究动态,搜集会议专集、论文汇编。

 

  4.上门访求 广觅博收

  对那些零散的,过时的文献资料,不登门访求,很多珍贵资料根本无法获得。如1989年该馆派专人到新疆地区搜集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130种,同时还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书目,掌握全国各馆收藏情况,通过传抄、复制等手段补充缺藏,如馆藏西北五省(区)地方志,除陕西外,其他省(区)基本齐全。对所缺陕西方志,通过《中国地方志综录》和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等地馆藏书目核对后进行补配。再如,七、八十年代的甘肃全省各种地图由于各种原因基本缺藏,为了补全馆藏,先后几次走访尘土久封的测绘局库房,补配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全省各县地图95种,186幅。另外,与有关单位建立长期资料交换关系,也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收效也可观。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主要体现在阵地服务、专题咨询服务、书目编辑等方面。通过这些服务手段,读者在这里获得了所需的文献信息,并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一、阵地服务与专题咨询

  该馆从40年代开始地方文献就实行了专藏,并配以相应的阅览室。 1986年搬入新馆以后,在专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大藏经》等与西北学研究有关的重点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文献环境。

 

  近年来,西北文献阅览室年平均接待读者约5千人次,15000册次。读者主要是来自国内外大专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各类志书编纂单位的研究人员。一些国外的学者也慕名而来,如日本的敦煌学家土肥义和、水源渭江等多次来馆查阅有关文献。比利时学者德利昆为研究本世纪初比利时传教士,在河西地区进行传教及商务活动的历史,来馆查找资料,他们为其提供了馆藏有关文献,满足了他的资料需求,扩大了西北文献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国内学者通过他们的重点服务取得研究成果的更是枚不胜举:甘肃商学院教授李明伟先生,在该馆馆藏的支持下完成了有关丝绸之路经济研究的著作三部,论文数篇;兰州大学袁林教授完成的《西北灾荒史》,曾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这部著作中记载了从上古至1949年间西北五省区所发生灾荒的翔实资料,是书的“引用文献索引”列书目685种,其中该馆提供的文献490余种,占全部文献三分之二强。

 

  为编写志书提供专题咨询服务,是他们近十几年来的重点工作。他们在读者到馆之始,就首先介绍馆藏情况及如何使用目录索引,根据读者介绍的所撰志书的大纲,推荐重点文献。对确有困难的单位,就与他们签定专题咨询合同,代为检索。

 

  自1988年以来,共接这类专题9个,提供咨询3万余条。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他们服务完成的志书93—97年获得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奖及省级志书奖的就有60余部。1982年,甘肃省委授予他们“全省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省地方志委员会又授予他们“全省修志先进集体”的称号。

 

  二、加强文献研究,健全书目体系

  研究西北问题,必须要从研究西北文献入手,要研究西北文献,就要编制能够全面揭示西北文献状况的各类型书目索引,其目的在于帮助研究者搜集、分析并正确的运用文献,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文献环境。

 

  该馆西北地方文献共设分类、书名、著者、地区、期刊、报纸等六套卡片目录。为了全面的揭示馆藏,根据读者不同时期的文献需要及该馆目录工作的长期规划,从40年代国立兰州图书馆编辑的《西北问题参考书目提要》、《西北问题论文索引》等书目始,至今他们编制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已有百余种。从数量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书目类型来说,有书目、索引、文摘、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相辅并行,其选题内容已涉及到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自然科学、物产资源等多方面,可以说已经建立了一个基本完备的西北文献书目体系。

 

  1.综合性的书目索引

  综合性地方文献书目能全面反映地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成果,是地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编辑这类书目可以为本地区领导者因地施政开创新局面,为科学研究者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迅速的查找、选择、掌握文献提供有利的工具。多年来他们共编制这类书目12种。如《解放大西北革命史料索引》、《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以及兰州地区各种联合目录等。《西北地方文献(报刊)索引》的编制,从1956年开始至今已近四十年的历史,目前有1905—1949年,1949年10月1日—1965年两种汇编本;1966—1977年分年度有油印本,1987年以后索引卡片已积累数万条之多。这几种书目索引相互配合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检索需要。

 

  2.专题文献书目索引

  为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迫切需要,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他们编制了专题书目共34种。其中,配合各时期中心任务、时效性和参考性较强的书目有24种。

  根据国内学术界研究动向,结合该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发掘研究的长远设想,编制文史类专题书目9种。 1984-1986年,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馆藏1949年以前报刊中,选择了有关西北民族宗教研究的文章525篇,做了220余万字的文摘,编辑成《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个分册,分装为六册发行,为从事西北民族宗教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较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深受好评。

  《丝绸之路文献叙录》,这部专题书目的编制历时十年之久,共收录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到1986年底,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献764篇,写成百万字的叙录,全面反映了七十余年来我国丝路学的研究成果和水平。1991 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注目。

  《中俄关系史料联合目录》是他们联合兰州地区各大专院校图书馆编辑的专题联合目录,共收录中外文图书1702种。北京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订,编成全国性的联合目录并向全国发行。

 

  90年代初,该馆还参加了全省档案系统编辑的联合目录《甘肃省所存西藏和藏学档案史料目录》。为了能够及时的报导西北研究的动态,1997年起推出了《西北研究通讯》,每年分6期编辑,已发行9期,内容涉及丝绸之路,敦煌学、西夏学、甘肃经济等专题内容。

  在编辑专题书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还撰写了综述性学术论文《清代西北舆地学》、《西北地方志概述》、《1900一1949年甘肃期刊调查》、《浅述馆藏西北地方文献的民族特征》、《甘肃省地方志考略》等,从更深层次上去研究文献、揭示文献。

 

  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思考

  搞好地方文献的关键,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全馆的共识、经费的投入、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其理论基础,统一思想。特别是要对地方文献收藏范围等问题,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探讨,取得地方文献工作者的共识。

 

  一、地方文献内容的界定

  地方文献是依据文献内容的地方特点来积累的文献。在工作实践中他们体会到,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首先在于对地方文献范围的界定。在地域范围的界定上,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对于内容范围的界定,图书馆界的认识还不十分一致。

 

  我们认为地方文献的特点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必须具备地方研究性质。不论何人的著作、何地的出版社,也不论何文种。早期刘国钧先生为国立兰州图书馆确定:地方文献是由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三部分组成(到今天国内有的收藏单位的地方文献,还是由这三部分组成。)这种组成在建国前地区经济、社会、学术、科学研究发展相对落后,人物的流动性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建国后在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中,随着地方文献量的不断增长和搜集工作经验的积累,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因为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作,都是以文献的外部形式来划分文献,地方出版物是以文献的出版地为文献划分标准,地方人士著作是以著者的出身地为文献划分标准,都与文献的内容没有联系,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作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反映一地区经济文化、科学事业的整个面貌。但这不是由于它们内容上的地方特点,而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有助于了解某一地区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这不能作为这部分文献属于地方文献范围的理由和依据。因此在1984年该馆采编工作手册中就明确提出“地方出版物及地方人士著作,其内容与本地区无关者一律不作西北文献资料处理”。

 

  在地方文献的搜集过程中,有的文献不能简单的从地域的概念上去划分,特别是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等类文献。从古到今,民族、宗教、语言、文字的形成几乎都是多源流的。源流之间又有着复杂的交错关系,有些同流异源,有些异流合源,有些又是源流交叉,要孤立的搞清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确定这类文献时特别注意要从历史的角度、从研究需要的角度来考虑地域范围。对于那些由于政治力量、自然力量影响,作用到本地区,或由于本区域的政治力量、自然力量影响,作用到外区域的文献记载,地域范围要从宽。

 

  在搜集文献时最难把握的是经济、文学、科研等类的文献,所以对一些内容的界定要明确。比如,在搜集金融、税务、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体育卫生这类文献时,着重搜集反映其事业发展机构设置等内容的文献。工业、农业则着重搜集反映其布局及发展状况的文献,而对工农业技术方面的文献,除了本地区特有的手工业以及劳作技术外,一般技术资料均不属地方文献的范围,医学文献也如此。文学作品中以本地区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作品、报告文学、游记、乡土文学可做地方文献处理,其余的一般不做地方文献收藏。

 

  二、注意调整文献搜集的倾向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其搜集、开发利用的程度,努力提高地方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鉴于地方历史文献日渐稀少,搜集更加不易,这类文献仍将是今后长期搜集的重点对象。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改变过去在搜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轻经济资料、自然状况资料,文献载体单一的传统观念,开展全方位的搜集工作以保证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特别要加强对非正式出版物(或称内部资料、灰色文献)的搜集工作。

  这类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它能从各个方面快捷地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及各行业建设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由于这部分文献通常是以内部发行方式或交换方式进行传播,搜集者很难掌握其出版信息,因而造成这类文献的大量流失。鉴于以上种种特点,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信息搜集人员的素质。

 

  三、确定地方文献资源的重点收藏

  地方文献资源作为馆藏特色的同时,它自己本身也同样存在着一个收藏重点的问题。这个重点应该是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历史、自然条件、重点学科研究为依据来确定的。地方文献资源收藏重点的确定,将有效的保证重点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科学的、系统的为地方科学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西北地区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这些丰富的文化典籍经清代“西北史地学”、民国时期的“边政学”的系统研究之后,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研究系统。建国以后的“丝绸之路学”、“敦煌学”等国际性学科的发展,更是为西北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从西北研究及西北文献资源的发展历史考虑,他们将敦煌学、丝绸之路研究、西北民族宗教、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文物考古研究、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等专题列为西北文献的重点藏书,这些重点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宗教学、人类文化学……几乎所有的社会学学科,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的某些门类。其中许多项目还与国际间的研究发生关联,产生影响。这些重点的确立,又形成了该馆地方文献的特色。

 

  具体表现为重点文献资料的原始性、完整性。馆藏中注意了对重点文献档案、稿本、抄本的搜集,表现出文献的原始性。而完整性则主要表现在西北旧方志的收藏中,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各图书馆现存1949年以前西北方志共有793种,他们收藏有682种,占现存种数的86%。另外,敦煌学、丝路学文献的收藏也具备了支持研究决策的能力。

 

  民族性、宗教性是该馆所藏西北地方文献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是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历史因素决定的。从1964年至1997年西北文献的增长率来看,总增长率是过去文献的151.2%,民族、宗教类文献的增长率达到257%,在各学科文献增长中名列第二,又形成了馆藏地方文献中的特色,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跨世纪的设想

  一、成立“西北文献研究中心”。

  这个中心以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文献部为基础,聘请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

  ①从地区的范围来科学的、宏观的统筹规划,协调西北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理顺关系,统一规划,建立西北地方文献协调网络,实行联合收藏,联合指导,联合服务,以利于资源共享,促进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②联合西北五省(区)公共图书馆及有关文献收藏单位编辑《西北地方文献综录》。第一步先对秦汉至1949年的西北地方文献流传情况做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以后再分段完成建国后文献的编目工作。

 

  ③因此整理、校点、出版流传较少、研究价值较高的珍贵文献,实为文献中心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④从理论上研究、探讨西北文献的发展历史、文献资源状况、学科范围及研究内容,以期建立“西北文献学”。

 

  二、建立“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

  随着我馆自动化工程的全面展开,“西北地方文献数据库”将是我馆信息自动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我们将以馆藏为基础,建立“西北文献书目”、“西北报刊索引”等书目型数据库;根据西北学研究、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若干专题数据库;选择流传较少的、史料价值较高的重点文献建立全文数据库。制造新的信息产品,并使之商品化,创造经济效益。在建立馆藏“西北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统一的数据加工标准,进而联合西北五省区公共图书馆以及其它文献收藏单位,建立“西北地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最终以这个特色数据库,进入全国的信息网络,在全国的信息网络中占一席之地,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享。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