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潇湘画廊 > 绘画


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


    

    

    世界绘画主要分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以中国画(又称水墨画)为代表;西方绘画以油画(又称西洋画)为代表。由于各自历史的不同,形成民族文化的因素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工具的不同等等因素,造成了东西方绘画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面貌。

    一、西画注重写实,国画注重写意。写实,写,指描写、描绘;实,指实在、真实,写实就是指画得逼真,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使所描绘的东西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看上去具备真实感,这就需要在绘画中结合自然科学的一些知识,如光影学、人体解剖学、力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等。写意,意,指神态、意韵、神韵、心理等。写意就是指描写出人的内在精神、情感及外表意味等。写实,则画面的空间意义的真实感,时间意义的现实感都很强烈。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固然如此,即使宗教画、历史画,也往往强烈地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实际及所透视的时代人文精神。写意,则必然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差距,不适合表现正在进行着的生活,基本消解了题材的时间意义,把客观描绘对象放在一种停滞的、沉静的、失掉时代光影的真空中,赋予永恒的象征意蕴。从发展的角度看,过分注重写实,容易使被描绘对象显得呆板、僵硬、缺乏生气、停留在表面上,不易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外表意韵;而只重写意,忽视实际生活的进展和客观物象的具体特征,使作品失去了耐看性而流于飘忽游移、肤浅、凝滞保守的状态中,而其“意”也易定格于一尊,如梅花永远象征坚忍抗争精神,山水永远象征闲适高逸等等。过分注重写实,则作品容易成为照像机的产物,成为照片的放大,使作者失去了能动性、创造力,作品也会成为见物不见精神的死物,失去了作为艺术品的价值。过分注重写意,则作品的耐看性不够,缺乏时代感,容易形成套路,使作品处于僵化、保守的境地。

    二、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焦点透视是西画的观察方法,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的观察方法。焦点透视法是一种高、宽、深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失落于灭,心往不返的空间,其画面是单视域中心的,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的现实感。人只有一双眼睛,这意味着在一个风景或物体面前,只能是一个高度、一个角度、一个幅度,眼光所及,近大远小,以此构成一个深远的视觉焦点,这是自然的生理的定则,因而也是科学的法则。中国画用散点透视,画家可以从多种高度、角度、幅度来看同一风景物件,画成多焦点的画面,这当然是不科学的。然而,正如写诗可以违背常理,水可以怒,石可以笑一样,艺术是允许超越科学的。这也正是西画重写实,讲究形似,而国画重写意,更重神似的艺术观的具体体现。散点透视细究起来有几个弱点:①平面化、立体感不足;②浅层化、深透感不足;③局部化,一幅画常感到是由几个局部拼接而成。散点透视,如果使用于大空间的远视,俯视角度,还比较适于传达浩渺旷远,飘逸不羁的感情,例如山水画;如用于小空间静观的近视、平视角度,浅平之感就比较明显,只有用其他艺术因素来补充来达成其艺术效果了。当然,散点透视也有其优点,它可以在一幅画里进行跨越时空的表现,可以不受特定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创作上比较自由,内涵量大。而西画的焦点透视则只能表现特定时间、空间的事物,虽然看上去比较真实,但创作自由受到了限制,内涵量也相应地变小了。

    三、立体感与骨骼感。基于写实的基本指导思想,西画重立体感。拿人物画来说,西画把生理的解剖学运用进来,着重描写人物外在的骨节、肌肉的立体感,来表现“力”,体现其人文精神之美。反之,中国画基于写意的基本指导思想,画面倾向平面、虚白、重骨骼感,画人物,着重其内在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手法则主要靠线条的勾勒皴描。如果说运用解剖学的话,则国画是一种心理解剖学;如果说立体感的话,国画是一种内向的立体感,心灵和精神的立体感。西画以色彩的明暗、浓淡、层次,甚至用堆垛(如油画)来表现其外表的立体感;中国画则浓缩到以线条的粗细、浓淡、波折、皴法来暗示其骨骼精神,形成意念中的立体感,可意会而不作形传。两种审美理念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说都达到很高水平,完成了各自的艺术功能。国画如果要向前发展,除了要继承传统,并以之作为基础,若再吸收西画的技法,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做到以“形传”来充实“意会”,促进“意会”,或许更好。

    四、西画重色,国画重线,也是比较而言。从西画发展史来看,线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也无法排斥线的存在。色彩的边缘就是线,万物均有轮廓,轮廓就是线。国画传统中,“随形赋彩”就是用色。在国画发展史上,“以墨代色”是色彩运用的创造。由于作画工具的特点(毛笔、水墨、纸绢),祖先们在这方面的创造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以钩、勒、皴、点来表现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之外,又发明了用烘、染、泼、积等法来表现浓、淡、清、焦、重等色度的微妙变化,出现了墨荷、墨梅、墨竹、淡墨山水之类全靠水墨来表现五彩世界的国画作品类型。一根竹子,只凭线条的浓淡、粗细、疏密,可以意会到它的青色以及光照影响的墨绿、淡青的层次。这是国画重意的又一表现。但要充分表现客观物象的质感、光感,达到更真实的艺术效果,色彩的作用不能抹煞,“以墨代色”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表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也无法表现某些特定的情景。例如画空中彩霞,光靠线条的虬结流散,墨法的轻重疏密是无法完整表现其绚烂纷呈之姿的,看去与阴云密布的天空很难区别。国画重视笔法、墨法、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轻视色彩的传统观念。所以,欲求国画创新,研究色彩功能,融合西画用色的理论、技法,很有必要。
    总之,中西绘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能相互取长补短,必定会丰富各自的艺术,提升艺术的质量,使东西方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李喜成

 

(返回)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湖南文化信息网 版权所有
湖南省文化厅主办  湖南图书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