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潇湘画廊 > 绘画


影像时代的具象绘画


    

    

     具象绘画在摄影术出现之前是图像信息惟一的承载、传播手段。但是随着现代影像技术在这一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人们不禁对具象绘画艺术在今天的存在意义产生怀疑。“你想干什么?”这是德国某大学一位设计艺术教授参观在中国南京举办的一次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时,对一位中国的超写实主义画家提出的疑问。这一问题代表了普通观众以及摄影界、艺术界、设计界的许多业内人士头脑中存在的疑惑。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对绘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三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论证具象绘画在今天的存在意义。 

    一、摄影术的产生与具象绘画的关系 

     对真实的追求是具象绘画和摄影最基本的共同点。摄影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具象绘画最为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一些画家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透视学、解剖学、明暗法的研究中,把自然科学成就运用于绘画创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具象绘画的高度繁荣。从当时的画论来看,真实准确地模仿自然成了绘画的主要目的。达·芬奇的“镜子说”最具代表性。这种追求真实的强烈愿望促成了一种绘画取景暗箱的发明。这种暗箱是一种木盒子,前面有一透镜,后面是一块毛玻璃,镜头对准客观对象后,对象的三维立体影像就被投射到二维平面的毛玻璃上。画家就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毛玻璃上的影像的构图、透视关系、明暗关系去作画。这种暗箱在被使用了300年后的1839年,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光学、化学)为照相机的发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国人涅普斯和达盖尔将在绘画暗箱基础上发明的照 相机以及洗印相片的摄影术公之于世。 
    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具象画家对理论研究以及发明的绘画暗箱为摄影术的产生奠定了图像视觉理论基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绘画与摄影对真实目的的共同追求以及两者的传承关系是人们混淆具象绘画与摄影功能的重要原因。因为,人们看到摄影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得到真实图像,而绘画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于是就简单地从技术革新的层面否定了具象绘画。他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达·芬奇不是已经说绘画的目的就是真实再现自然吗?由此就引出了有关“目的——过程——结果”的问题。

    二、摄影与绘画的目的、过程、结果的分析

    任何人的言论并不能等同于其行为。行动的目的往往是明确的,但结果却往往出人意料。 
    对艺术的实践及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在达·芬奇那里止步。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对艺术的认识具有革命性的贡献。传统的艺术理论主张,在艺术创作结构中是艺术家与客体这两个元素发生关系。塞尚则主张这一结构中有三个元素:艺术家、他的感官、外部世界。前者省略了艺术家的感知,因为人们把视觉活动看成是摄影机活动一样忠实复制的机械活动,它认定感觉到的世界与真实的外部世界同一,而艺术家只不过作为一个记录工具把客观世界的面貌记录下来;后者认识到了感官的感知以及心灵对感知的整理、调整。 
    弗洛伊德曾对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说过:“你的绘画不是潜意识的作品,达·芬奇的绘画才是真正潜意识的杰作。”可见,达·芬奇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感官的感知以及深层心理活动对绘画的干预作用,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不自觉地表现出了这种微妙作用。所以,《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并不仅仅是由追求客观真实的表面目的而创造出来的。
    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幻觉》中提出了“预成图式——修正”的经典公式,并举了一个生动的写生实例加以论证。书中讲到德国插图画家路德维希·里希特1820年在罗马学 习艺术时,到著名的风景区提沃里写生的事情。他和同学们看到一群法国画家用又大又粗的笔画油画,他们决定以相反的手法来画。每个人都用最硬、最尖的铅笔,试图以极大的忠实性描绘他所见的东西,甚至每一棵小草、每一根小嫩枝都不放过。然而,当他们在晚上比较各自的画作时,发现他们的摹本有着令人吃惊的差别,基调、色彩,甚至母题的轮廓在每一幅上都经过了不可捉摸的转换。这些不同的摹本反映了几个同学不同的气质。例如,抑郁气质的画家将丰富的轮廓线画得比较简洁,而且强调了蓝色的物体,这也为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定义——“一件艺术品为通过一种气质看到自然的一角”提供了例证。这说明,一位画家即使他希望忠实地再现自然时,预成图式仍然通过不断对母题的修正而干预绘制过程,并直接影响结果。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视觉和知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决定了人的视觉不是客观被动地记录,而是具有主观能动的特性。 
    具象画家的绘画过程:对客体的观察(在大脑中用预成图式对客体的信息进行修正处理)——在画面上形成构图样式(通过对各个物体的外形轮廓及各局部结构的编码组合而成)——深入刻画(对明暗、色彩、结构、质感、肌理一笔一画、一层一层地描绘。潜意识在每一笔中都起作用)——整体调整(对预成图式,即对概念的具体物质化程度进行检查,并逐步调整、修正,直到满意为止)。
    目的(真实再现客观对象)——过程(预成图式始终在起干预作用)——结果(某种程度上显现客观真实的同时,完全记录了艺术家的心理过程,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即物质化了的概念)。 
    摄影家的拍摄过程:对客体的观察(在大脑中用预成图式对客观对象的信息进行修正,即综合处理信息)——用取景框进行构图、聚焦,选择合适的光度(这一系列动作决定了画面正确的明暗影调、形象的清晰程度、构图的合理性,这些因素对画面的干预只能凭经验预测,而无法在过程中逐步修正)——按动快门(这一步骤决定了图片的瞬间完成)——冲卷洗相(暗房技术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对画面效果进行干预、修正)。 
    目的(真实再现客观对象)——过程(预成图式只在构图、聚焦、光圈、速度的选择上以及暗房处理技术中一定程度起干预作用,但对画面构成的逻辑关系、局部关系中起不到任何作用)——结果(某种程度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同时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客观对象的真实影像)。 
    摄影之所以也可称为摄影艺术,其重要因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图。摄影的主体还是纪实性摄影,而具象画家对画面的干预却贯穿于工作的始终,贯彻到每一个细小的笔触中。从两者存在的差异可以看出客观真实不等同于主观真实,摄影艺术不等同于具象绘画艺术。具象绘画在艺术领域有摄影不可取代的稳固地位。  

   三、具象绘画和摄影在各领域的应用比较 

    具象绘画在摄影术出现以前,其艺术功用只是其多种社会功用之一,可以说它是承载、传播图象信息的惟一手段,在这些领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摄影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特别是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它的制作手段更先进、质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目前,它已经在新闻和大众传播业的应用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在艺术上也应用广泛(如艺术创作,艺术品的翻拍、出版,为画家创作提供素材等);在科学领域的应用更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如天文摄影、显微摄影等)。
    具象绘画由于其表现手段更易于透过表象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而在一些领域仍有一定作用(如医学领域中解剖图的绘制、生物学领域中动植物图谱的绘制,作为欧美各国法庭的记录手段等)。
    综上所述,具象绘画在图像信息承载、传播领域已失去了其统治地位,然而对摄影在这些领域仍起到主客观真实性的互补作用,它在艺术领域仍然有着摄影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我们不必为发达的摄影术对具象绘画的挤迫而担心,也没有必要为具象绘画艺术至今还没有死亡而疑惑。




                                                                       
作者:李龙 

 

(返回)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湖南文化信息网 版权所有
湖南省文化厅主办  湖南图书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