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著述成果
图片集锦
研究评论
纪念场所
家族亲友


    

 郭嵩焘
(1818-1891)

    清末外交家,清经世派学者。

    湖南湘阴县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为养知先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自幼从父受读,11岁入湘阴县仰高书院,17岁补弟子员。18岁就读长沙岳麓书院,与曾国藩、刘蓉相交往。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嗣后10年,以教馆为生,4次会试不中。鸦片战争爆发后,以幕僚身分到海防前线,筹画战守机宜,并上阵杀敌。二十七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丁忧回籍。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入湖南,清廷命丁忧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曾不欲出。郭嵩焘专程驰至湘乡,极力促曾出山。并入曾幕,参赞其事。三年五月,太平天国西征军进入江西,围攻南昌。六月,他受曾国藩派遣同朱孙诒、罗泽南等人率湘军入赣。曾向江忠源建议编练水师、制造战船以抗太平军。后曾国藩注重湘军水师,实由郭发其端。六年,赴上海,为湘军购置洋枪洋炮,始结识西洋人,接触自然科学知识。旋得江西巡抚张芾保奏,免散馆,实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八年(1858)初,郭嵩焘奉命到京,供职史馆。年底,入直南书房。九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犯大沽时,他被派赴天津僧格林沁处帮办军务。议不合,旋辞去。是年,上书筹画“制御远夷之道”,认为首要一条是“疏通夷情”,学习外语,了解西方。十年四月,辞职归湘。

    同治元年(1862)七月,郭嵩焘由李鸿章保奏,就任苏松粮储道。旋改任两淮盐运使。二年七月,获赏三品顶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陈金刚、邓二尺七和太平军石达开馀部李复猷等部。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南走浙闽,转入赣粤。他一面部署围堵,一面筹措军糈,会同左宗棠、毛鸿宾镇压太平军馀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潮州辟为通商口岸,潮州人民反对洋人进城,英国领事多次提进城要求,未有结果。同治四年,清廷命两广总督瑞麟和郭嵩焘妥善办理。郭嵩焘派专员到潮州,说服文武官员和绅耆,允准英人入城;后以遭人反对,3天后仍送出城。加之与总督瑞麟意见不合,五年三月,被开缺。

    郭嵩焘被黜后,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发起修建王船山祠,并作《船山祠碑记》,介绍王船山著述。协助刊印邹季深所藏魏源《古微堂诗集》全稿,并为作序。同治六年(1867),批评同文馆章程,认为它不过“虚文相应而已”,其管理方法类于科举制度,而这种制度中使“朝廷败坏人才,莫甚于大考”。九年又提出发展工商业设想,说:“宜仿元制,沿海设立市舶司,专管出海商船,听从商人制造火轮船,报明市舶司著之籍。”“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

    光绪元年(1875)二月,郭嵩焘受任为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其间,写有《条陈海防事宜》一文,阐述其对海防事及洋务新政意见、发展工商业等思想。反对官办和官督商办,认为“不如使商人自制之情得而理顺”。

    同年七月二十八日,郭嵩焘奉诏以兵部侍郎侯补,充首任出使英国大臣,为我国遣使驻外之始。四年兼出使法国大臣。曾与英国政府商定,在新加坡设立中国领事馆,是为中国在外国设立领事馆长之始。出使期间,取用公款只薪水与屋租二项。尝言:“廉者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惠者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称名言。

    五年,因受副使倾轧,以病辞归国。每于客座称述西洋政教之美,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山,整顿内政,“以立富强之基”。凡此,均为当时地顽固派所不满。及返湘,在长沙筑养知书屋,主讲城南书院。开思贤讲舍,启迪后进。著述不辍。十七年(1891)病卒。著述大半散失。今存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史记札证》、《使西纪程》、《养知书屋诗文集》、《日记》及光绪《湘阴县图志》,参纂光绪《湖南通志》等。

 

                                    《湖南省志.人物志》



全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