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电子工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1933年5月,由官商合资投资20万元国币组建的湖南电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问世。该厂当时主要生产电子管收音机、收发报机及一些简单的无线电元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厂家之一;1936年3月,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省建设厅合办湖南电器制造厂(后又有中央广播事业局管理处入股,并更名为中央无线电制造厂),先后生产六灯电子管收音机、5瓦收发报机等产品。由于生不逢时,这些企业在惨淡经营了若干年后,终因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无端侵略先后衰亡。
  1949年以后,湖南电子工业获得了新的生机。1958年2月,长沙无线电厂正式成立;随后,湖南广播器材厂和长沙无线电元件厂相继诞生;同年10月,新中国在湖南投资兴建的第一家大型电子工业企业——曙光电子管厂上马开工,并于1965年全面竣工投产。以此为标志,湖南电子工业正式起步,开始踏上发展征程。
产业规模壮大,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
   1998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46.2亿元,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1.1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2.18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33倍、21倍、6倍和6倍。企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逐步过渡到国有经济、合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到1998年底,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从业人员人数占全行业的51.7%,固定资产占全行业的46.7%,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28%;合资经济从业人员人数占全行业的10.4%,固定资产占全行业的41.8%,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7.9%;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人数、固定资产、销售收入约占全行业的10%左右。作为全省电子行业的主力军,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湖南计算机厂由小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计算机终端生产基地,1998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60463万元,是1976年的93倍,实现利税6288万元,占全行业的38.5%;华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346万元,是1976年的41倍;衡阳无线电总厂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602万元,是1976年102倍;衡阳市四机总厂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405万元,是1976年的60倍;曙光电子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85万元,是1970年的11倍;湘江专用材料厂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64万元,是1976年的70倍;建南机器厂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58万元,是1976年的63倍。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目前省内最大的电子企业,中韩合资企业乐金曙光电子有限公司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9712万元,占全行业的60.5%,实现利税10957万元,占全行业的67%;一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异军突起,目前有创智软件园、长海视听设备有限公司、湖南新浪潮电脑开发公司三家企业的生产规模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创智”、“长海”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9074万元、18654万元,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074万元、18594万元,分别实现利税3592万元、2950万元。此外,国讯网络、斯伦贝谢、苏博泰克等公司也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国内小有名气的IT企业。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初见成效,产品结构趋于优化
   20年来,全行业实施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近100项完成投资20多亿元。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以形成规模经济为目的,全行业精心组织实施了一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重大工程项目。彩管一期主体及扩产工程总投资19亿元,利用外资1.2亿美元,设计能力为251万只,实际能力达300万只,初步形成规模经济,被韩国LG称为海外投资样板项目。总投资9055万元的国家一期“双加”项目——金融终端开发生产服务基地建设、总投资9900万元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中意合资计税收款机项目以及程控交换机、军用通信车技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成为湖南电子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大项目的实施,加速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的形成,使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主要产品中,计算机终端年产量达86448部,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雄居国内前茅;彩色显像管268万只,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10位;电子枪213.6万只、集成电路15.2万块、半导体器件373.8万只、电子管40.6万只、收录机16.88万台、电视机15.6万台、电话单机2.1万部,这些产品都比20年前有了无可比拟的生产优势。此外,电解电容器、匀胶铬版、电解二氧化锰、电子连接元件、通信车辆、计税收款机等产品也都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至此,以彩管为重点的显示器件、以计算机外部设备和金融电子设备为重点的计算机应用产品及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后封装为重点的基础元器件等“三大支柱、一个基础”已具锥型。
科教兴业硕果累累,技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
   建国50年来,湖南电子行业坚持科教兴业的战略方针,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机制,一方面,千方百计发动广大技术人员结合国内外市场进行自主开发与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国防科大、电子部第48研究所以及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一亿次、十亿次、百亿次计算机和第一台一亿次、十亿次仿真机,使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和仿真技术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海视听设备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生产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系统,居国内领先地位,占领了国内60%上的市场;湖南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终端技术驰名国内;此外,铬腌膜、电流开关、声表面波滤、模糊智能点钞机、高压缩精密汉字库、大功率可控硅变压电流装置和超声波流量计等电子技术和产品均居国内重要地位。
   近20年来,全行业共完成省级以上鉴定成果1100多项,其中有高能离子注入机、光栅扫描高分辨彩色图形显示终端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成果60项,科技成果奖获264项,GS863—2彩色图形显示终端、多离子束共溅射镀膜机等15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GW510/220H中西文终端、电子束曝光机等249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声表面波彩色电视中频滤波器系列等4项获国家发明奖。继GW510、GW610、金融自助终端等一批国内领先水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溅射铬版不但在技术上领先于国内水平,而且市场占有率分别达60%和70%以上。
国内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大公司战略进展顺利
   近年来,全行业大力进行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结合本行业实际调大、调优、调强,企业数由1978年127户减少至1998年的86户。同时,一厂一策,因厂制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改制措施。全系统实行股份制改造14户,其中“湘计算机”成功上市,成为湖南信息产业第一股,实现资本优化和经营机制转换;实行股份合作8户,其中株洲通信设备厂通过少数技术和管理骨干控股、全体职工参股,企业开始焕发勃勃生机,成为行业“小型巨人”;依法破产重组6户,租赁经营6户。此外,一些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利用外资嫁接改造、退二进三、托管经营等改革办法,也都取得明显成效。全行业形成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11户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85%以上。大公司战略实施顺利,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动作稳健,态势喜人。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湘计算机集团被省委、省政府分别列为全省2000年22户销售收入过100亿、50亿的集团加以重点培育。
Sorry,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Java.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