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ENGLISH

  | 活动安排 | 国外读书现状 | 国内读书现状 | 大学读书现状 | 读书日之说 | 了解大师 | 一生必读的书 | 品味读书 | 读书格言 |
爱伦堡

   1891—1967,苏联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工程师家庭。中学时代参加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1908年被捕,同年获释,流亡巴黎,不久即逐渐脱离政治活动,从事文艺创作。1910年后出版诗集数册,流露出流亡青年脱离革命斗争后的苦闷彷徨心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莫斯科《俄国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报》记者,采访德法前线战况,目击帝国主义战争惨象,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1917年7 月回国。十月革命后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对革命不甚理解,在尖锐复杂的价级斗争面前犹豫动摇。这种心情明显地表露在这一阶段出版的诗集中。1921年起长期担任驻外记者。1922年发表第一郭长篇小说《胡里奥•胡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反映出作家的哲学观和艺术观的复杂和矛盾。随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尼古拉•库尔波夫的一生和毁灭》(1923)、《让娜•涅依的爱情》(1924)则着重描写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职责和情感的冲突。1923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十三只烟斗》,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三十年代初重返苏联,亲眼看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新的精神面貌,从而思想上起了决定性变化,写下了长篇小说《第二天》(1933)和中篇小说《一气干到底》(1935)等作品。三十年代后半期作为记者多次访问西班牙,并两次出席国际保卫文化大会。在此期间,发表了许多鞭挞法西斯的作品。1939年在巴黎目睹法国沦陷的悲剧,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获1942年度斯大休奖金。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记者,写出大量优秀的评论和通讯,影响巨大,赢得了世界声誉。战后创作了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暴风雨》(1947,次年获斯大体奖金)和描写战后生活的长篇小说《九级浪》(1952)。1954—56年发表中篇小说《解冻》,开苏联所谓“解冻文学”之先河。1961—65年发表回忆录《人•岁月•生活》。这两部作品都引起激烈争论,褒贬不一。


湘ICP备050113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 备案证书
WebMaster:web@library.hn.cn